刘备临终托孤时试探诸葛亮吗(刘备临终当真想将蜀国托付给诸葛亮)(1)

【导读】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传奇性人物之一,他集智、勇、忠、诚于一身,在中国人心目中成为智慧与美德的化身。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近日,天地出版社推出《诸葛亮传》,作者陈文德是“实用历史”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为依据,结合其他各种资料,通过详细的梳理和严谨的分析,系统性地整理出关于诸葛亮的“历史事实”。

白帝城托孤:刘备临终当真想将蜀国托付给诸葛亮?

陈文德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诸葛亮称得上是位知名度最高、形象最好的传奇性人物。尤其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下,诸葛亮不但成了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奇谋巧计的策略家、口若悬河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神出鬼没的兵法家,而且还是位能够呼风唤雨、脚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甚至刘备临终在白帝城托孤,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曹操进封魏王后,刘备也自封为汉中王。等到曹丕篡汉时,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建立蜀汉,即帝位,以继汉之正统。章武(刘备年号)二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举兵攻打东吴,却在秭归战役中,为吴将陆逊所败,忧愤而死(章武三年四月)。临终前,刘备特别将诸葛亮由蜀中召到白帝城行馆,嘱咐后事: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了大惊,泪流满面,下跪表示:“臣敢竭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至死而后已。”

刘备接着才召见嗣子刘禅,并指示他要和宰相(指诸葛亮)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尊重宰相如同父亲一样。

不少史学家认为,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托孤时,前面讲的那段话,多少是政治上的“激将法”,先把话讲白了,反而让诸葛亮不敢夺权,而承诺忠心辅佐刘禅。表面看来,这种说法颇有些道理,但只要稍微深入了解当时蜀国的情势,和刘备及诸葛亮一向的个性,便可明白,做以上猜测的人,多少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偏见。

刘备临终前,和诸葛亮已有十六年的交情,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人,他心里应该很清楚了。何况当时蜀国境内的文武大员,所信服的人仍是刘备,如果没有刘备的授权,诸葛亮想趁机夺权,也不一定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刘备对这种事根本不用太担心。反而他在托孤时的那番话是当着同为辅佐大臣的李严和刘备集团的仅存老将赵云之面说出的,如果诸葛亮来个“假戏真做”,不正又给他个“法理上”的夺权借口了吗?

相反地,刘备对自己的儿子,也有着很深的了解,刘禅是块什么料,刘备应知之甚详。我们相信他给诸葛亮那段“夺权”的指示,多少是在为自己所创基业的前途着想,让诸葛亮有足够的“法理”依据,在必要时可以使出非常手段以应变。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总评中表示: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以陈寿依当时传闻所作的判断,刘备担心的,不是诸葛亮是否会夺权,而是刘禅治理这个“先天不良,后天失调”的国家,是否能够胜任的问题。日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亦写道: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这段话诚然也是肺腑之言。这对相差将近二十岁的君臣,的确也是中国史上难得一见的最佳拍档。刘备“如鱼得水”的感慨,相信也是衷心的赞赏,而非表面的客套话。

但是诸葛亮真正独当一面,承揽整个蜀国的经营决策事宜,而拥有实权,却是在刘备去世以后的事。

刘备临终托孤时试探诸葛亮吗(刘备临终当真想将蜀国托付给诸葛亮)(2)

刘备去世后,十七岁的皇太子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建兴元年(公元二二三年),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更正式授予诸葛亮益州牧之职,使他成为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三国志》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年轻且能力和经验都不足的刘禅,反而成了“挂名董事长”,这年,诸葛亮四十三岁。

掌握实权以后,诸葛亮仍把施政重点暂时放在内政上:努力提拔人才,为蜀国建立优秀的官僚体系;奖励农业及蚕丝、绢布等的生产,提高蜀国民生经济及战备物资实力。

外交上,他仍依循当年《隆中策》的规划方针,联结东吴共同对抗曹魏。刘备在秭归战败后,也深知自己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便主动和东吴进行和谈。诸葛亮掌政后,更派遣杰出的外交家邓芝,到吴国缔结和约,建立永久同盟。终诸葛亮之世,蜀、吴之间虽常忽冷忽热,但总不再发生军事冲突,让诸葛亮有足够的力量,去着手执行《隆中策》的最后目标——击败曹魏,恢复汉室。

但另一项军事威胁,来自益州南部诸郡。刘备去世后不久,南部诸郡趁机叛乱,诸葛亮以国丧期间不便出兵为由,暂时不予处理。

建兴三年,东吴方面的关系已趋稳定,诸葛亮命令马超、赵云等主力军团,严防北方魏军的侵扰,并决定攘外必先安内,自己统率大军南下,准备平定益州南方的叛乱。

很多文武大员强烈反对诸葛亮亲征,因南方地势险恶,危机太多,不如派一将领前往。但诸葛亮坚持南方叛乱事件政治因素重于军事因素,除非自己前往并做有效的安排,否则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南征以前,诸葛亮曾询问他一向非常器重的总参谋部的年轻主任参谋官马谡,让他谈谈这次南方军事行动的主要策略。马谡说:“攻心为上。”诸葛亮深表赞许,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此次军事行动的观点,是政治重于军事,以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和他日后在北伐时所采取的“完美主义”和“慎战原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建兴三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渡过四川南部的长江,进入现在的云南地区,五月渡过泸水,直接攻入叛军的大本营。

为了恪守政治作战的最高原则,诸葛亮一反他治蜀的严刑峻法,采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宽容政策。

他在击败并捕获叛军中心人物孟获后,特别带他参观蜀军阵容及实力,并立刻恢复其自由,以重新进行争战。这种把战事透明化,并将原本残酷的战争行为转化为高度斗智及斗力的竞赛,不但使敌方的仇恨降低,也使敌人由于害怕所引发的斗志彻底消除。诸葛亮高度的政治作战艺术在此表露无遗。

据野史传说,诸葛亮曾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加以释放。虽然这种说法的战争形态让人难以想象,但最后孟获也的确口服心服,当场跪拜在地,并发誓绝不再叛乱,完全臣服在蜀国的国威下。

但在平定南方叛乱后,诸葛亮反而将蜀军完全撤出,并命令孟获及其族人接管南方行政工作,然后全军凯旋班师回朝。这种完全宽容及信赖的态度,让南方异种文化的民族彻底心服,终蜀汉之世,南方诸郡不但不再有大型叛乱发生(地方性的小叛乱自然难以完全控制),并且不断提供军事物资及粮秣,让诸葛亮有足够的力量进行长期的北方征战行动,孟获本人日后还出任蜀汉中央大员,为国家做了不少事。

诸葛亮能准确区分公权力不被承认及不被尊重的情况,有效地以宽容或严厉的政策解决问题,的确够资格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有智慧的政治经营者。

刘备临终托孤时试探诸葛亮吗(刘备临终当真想将蜀国托付给诸葛亮)(3)

作者:陈文德

编辑: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