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流程大题知识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归纳)(1)

八、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归纳

(一)仪器的使用

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坩埚、蒸发皿。必须垫石棉网加热的有烧杯、烧瓶。加热试管时,先均匀预热后固定位置加热。

2.标明使用温度的仪器有容量瓶、量筒、滴定管。

3.“0”刻度在上边的仪器是滴定管,“0”刻度在中间的仪器是温度计,没有“0”刻度的仪器是量筒。托盘天平“0”刻度在刻度尺最左边(标尺中央是一道竖线,非零刻度)。

4.药品的称量:先在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等的纸(腐蚀性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容器中),再放药品称量;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5.选择仪器时要考虑仪器的量程和精确度。如量取3.0 mL液体用10 mL量筒;量取21.20 mL高锰酸钾溶液用25 mL 的酸式滴定管;配置100 mL 15%的氢氧化钠溶液用200 mL烧杯。

6.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的仪器有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

检验方法离子试剂现象注意沉淀法Cl-、Br-、I-AgNO3溶液和稀HNO3白色AgCl沉淀、淡黄色AgBr沉淀、黄色AgI沉淀-SO4(2-)稀盐酸和BaCl2溶液白色沉淀须先用稀盐酸酸化Al3+NaOH溶液白色沉淀→溶解-气体法NH4(+)浓NaOH溶液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要加热CO3(2-)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SO3(2-)、HCO3(-)、HSO3(-)也有此现象SO3(2-)稀硫酸和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显色法I-氯水(少量),CCl4下层为紫色-Fe2+先加KSCN溶液,再滴氯水先是无变化,滴氯水后溶液变红色-Fe3+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Na+、K+铂丝和稀盐酸火焰为黄色、紫色K+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

(五)常见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

(六)化学实验中的5个“标志”

1.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内壁附有均匀水膜,不挂水珠,也不成股流下。

2.中和滴定终点的标志是滴入最后一滴液体后溶液颜色发生突变且半分钟内保持不变。

3.容量瓶不漏水的标志是加入一定量的水,用食指按住瓶塞,倒立观察,然后将容量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再倒立,均无液体渗出。

4.容量瓶、量筒、移液管、滴定管中液面达到刻度线的标志是平视时,视线、刻度线与液面凹面相齐。

5.天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七)20个重要的实验现象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有白色粉末生成。

2.硫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大量白雾生成。

5.新制氯水呈黄绿色,光照有气泡生成,久置氯水呈无色。

6.新制氯水中加石蕊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

7.湿润的淀粉­KI试纸遇氯气:试纸变蓝。

8.氯气遇到湿润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9.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接近橙(紫)色。

10.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11.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12.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白烟产生。

14.加热(研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15.加热氯化铵:在试管口附近有白色晶体产生。

16.无色试剂瓶中长期放置浓硝酸:瓶中液面上部显红棕色,浓硝酸呈黄色。

17.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剧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8.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泡,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19.向含Fe2+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有白色沉淀出现,立即转变为灰绿色,最后转变成红褐色沉淀。

20.向含Fe3+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

装置类型发生装置图适用气体注意事项
固体与固体,加热
NH3、O2①试管要干燥;②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③加热时先均匀预热再固定加强热
固(或液) 体与液体,加热
Cl2①烧瓶加热时要隔石棉网;②反应物均为液体时,烧瓶内要加碎瓷片
固(或液)体与液体,不加热
H2、CO2、SO2、NO、NO2、O2、NH3①使用分液漏斗既可以增强气密性,又可以控制生成气体的速率和量;②使用长颈漏斗时,要使漏斗下端插入液面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