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黄玉洁解读鹿首步摇冠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此前热播的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讲述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与光烈皇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剧中林心如饰演的阴丽华头戴鹿首步摇冠,走路摇曳生姿,可惜被吐槽“穿越”。原来汉代女性戴凤鸟金步摇,而鹿首金步摇则出自晋代,晚了两三百年。

在即将开幕的金色记忆特展上,内蒙古博物馆藏的鹿首步摇冠闪亮登场。这件重达91.6克的金饰,承载着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大融合的印记。

先秦时期有步摇

林心如最近的绯闻(林心如剧中戴错的鹿首步摇冠)(1)

林心如剧中错戴鹿首步摇冠

步摇,佩戴者走动时叶片摇摆,沙沙作响。公元前1世纪左右,步摇自西亚传入中国,经与中原汉式步摇相结合,流行于魏晋时期,尤在慕容鲜卑部最为盛行,后来流传至隋唐五代。

步摇到底长什么样?《续汉书·舆服志》有这样的描写:“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八爵九华,诸爵兽皆以非常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

也就是说步摇的基座,一般是动物造型,在基座上插入桂枝,配上叶子和花朵。女性戴步摇具有一步一颤的动态,由此伴生的媚态、美感为古人所推崇,所谓步步莲花,步步摇曳,步步媚态,步步风情。

东汉有凤鸟形步摇冠饰,金凤鸟昂首挺胸,站在凸起的圆形金片上展羽欲飞。凤鸟的头与身部以两金片铆合在一起,双翅以金片直接剪成,插入腹部。翅膀根部连接两根金带,垂立于圆形金片底上,为凤鸟的腿及足,凤尾用金片做成三角形,呈张开状。

而在电视剧中,林心如错将晋代的鹿首步摇冠,“嫁接”到了东汉的皇后头上。

魏晋流行戴步摇

林心如最近的绯闻(林心如剧中戴错的鹿首步摇冠)(2)

鹿首步摇冠局部(内蒙古博物院)

1981年,鹿首金步摇冠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窖藏,先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金沙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黄玉洁介绍,这件鹿首步摇是头部装饰品,锤揲并錾刻而成,外形取材于草原上常见之动物——鹿,分为鹿首和鹿角两部分。鹿首造型,面庞瘦长,双竖耳,顶部饰伸出三支主干的鹿角,每枝杈梢上坠一片桃形金叶。鹿之面庞、耳及角的枝杈上均饰细密的联珠纹,形成用于镶嵌的凹坑,内嵌白、蓝色料石,或勾勒轮廓,或作水滴珠点缀装饰。

这种摇叶的设计受了异域步摇冠的影响。如果你还记得此前在成博亮相的阿富汗珍宝展,或许会对蒂拉丘地遗址出土的一件步摇金冠念念不忘。那件步摇的金冠横带上装有五片树木形的步摇,装饰数十枚六瓣花朵,缀满上百枚椭圆形叶子。两相对比之下,便可见出若干细节如出一辙。

步摇在魏晋时相当流行,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也绘出了它的形象。图中步摇皆两件一套,垂直地插在发前,它的底部有基座,其上伸出弯曲的枝条,枝上似有金摇叶,恰与出土文物相符。这种步摇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是六朝贵族妇女喜爱的头饰。

林心如最近的绯闻(林心如剧中戴错的鹿首步摇冠)(3)

鹿首步摇冠(内蒙古博物院)

魏晋时期的步摇,是在方形基座上装饰放射状枝干,梢部垂饰叶片,这种器形多见于辽西地区鲜卑墓葬,特别是公元三世纪中晚期至四世纪初期,即西晋初期至东晋早期。后来,这种步摇又用于装饰马具,并成为鲜卑文化中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大约公元五至六世纪,这一文化继续东传,曾对朝鲜和日本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