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谷山会盟碑(昔日会盟台今日葵丘寺)(1)

2021年7月22日下午,时任民权县委书记、县长张团结主持召开中共民权县第十二届委员第139次会议,会议听取了林七乡撤乡设镇相关事宜。据了解,林七乡将改为葵丘镇。为什么民权县林七乡要改为葵丘镇呢?因为这里是春秋时期齐桓公葵丘会盟之地,其原址就在黄河故道北岸的葵丘寺内。

葵丘会盟遗址面积300平方米,高2米,三面环水,林木葱郁,风景秀丽,被人誉为“会盟夕照”。“会盟夕照”成为旧考城八景之首,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多到此凭吊,并留下了不少诗文。晚清诗人常芳滨曾诗云:“古河北岸旧津东,往迹盟台夕照中;断碣残碑苔蚀绿,苍松翠柏霞蒸红。荒烟蔓草绕僧舍,萤火鬼磷起佛宫;一段凄凉何所以?人犹艳说齐桓公。”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黄昏时分的会盟台在浩瀚的黄河故道映衬下更显露出时代的年轮和历史的记忆。

一、葵丘会盟,一场有深刻意义的历史会盟

“葵丘会盟”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大事件。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大会,参加会盟的有齐、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重要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夹谷山会盟碑(昔日会盟台今日葵丘寺)(2)

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道,宠爱褒姒,废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激起申侯联络戎族叛乱,杀幽王、毁镐京、灭西周。公元前771年,平王宜臼在郑、秦、晋等诸侯国护卫下,从残破的宗周镐京迁至成周洛邑,历史上称之为东周。从此,王室逐渐式微,丧失了统治的权威性,而各个诸侯国逐渐壮大,不再尊重周王室。各诸侯国互相讨伐,相互兼并。西周以来建立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与此同时,生活在华夏族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发展起来了,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开始向中原地区入侵,正如《公羊传·僖公四年》所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可以说当时的华夏族文明遇到了空前的生存危机。

所谓南夷,主要是指楚国。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氏,本是黄帝之后裔,因久处荆蛮之地,居久成俗,故华夏族以蛮夷待之。其君主擅自称王,灭掉周边诸多小诸侯国势力直指中原地带,成为中原诸侯国最大的威胁。

所谓北狄,主要是指赤狄。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四裔表叙》说:“春秋时戎狄之为中国患甚矣,而狄为最。诸狄之中,赤狄为最。”当时赤狄役属众狄,成为北方大国。其疆域西起晋之蒲(今山西隰县北)、屈(今山西吉县北),东与齐、鲁、卫为界,绵延千里,邢、卫、宋、燕、齐、鲁、晋、郑等国都曾遭到它的侵犯,北狄对当时的华夏族构成严重的威胁。

当时的齐国国君是齐桓公,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起来。与此同时,原本尊为天子的天下共主周王室已经无法担负起联络诸侯重整天下秩序,抵抗蛮夷的重任,于是,在这民族面临生存危机关头,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尊崇周王室的地位,维护邦国制度,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抗击夷狄、戎狄等游牧部落的入侵,维护了周王室统治的权威性和中原诸侯国的国家安全。

公元前651年号召天下,齐为葵丘之会。这一次,是齐桓公将天下所有的诸侯方国召集于葵丘参加会盟,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秋,复会诸侯於葵丘,益有骄色。”《春秋·僖公九年》也记载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夹谷山会盟碑(昔日会盟台今日葵丘寺)(3)

《孟子·告子下》更加详细记载:“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在之前的会盟中,作为誓约的象征,都要将作为贡品的牺牲杀死,饮其鲜血,然后读盟誓,盟誓里面还要加诅咒之词。然而,自葵丘之盟开始,采取了一种新的形式——将写有誓约事项的书(或写在绢、木简之类上),捆绑在被束动物的背上。誓约形式的变更属于重大事件,特以“不饮血”作为标志,所以,与以前相比,葵丘会盟是一次具有文明意义的会盟。

这次会盟,形成了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主要包括: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这五条盟誓条约从“小”到“大”,对家庭伦理、社会规范、国家秩序乃至国际关系等具体事务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秩序。由此,葵丘会盟可以说是当时一次国际的和平会盟,对于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和中原诸国的社会秩序和团结,以及维护华夏族生存环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形成上可谓是意义深远,作用非凡。

孔子后来赞叹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的这句话无疑道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的历史价值和对中华民族的深远意义。此言可谓为微言大义矣!

二、昔日会盟台,今日葵丘寺

葵丘会盟遗址在今民权县城东17.5公里,林七乡王小庄村东,黄河故道北岸。这里南邻黄河故道秋水湖,湖面宽阔,水波荡漾,岸上林木苍翠,芦苇丛生,不时有水鸟从中飞过,这里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今现存土丘高出地面2米,面积约300平方米。立石碑一通,上书“葵丘会盟台遗址”。

夹谷山会盟碑(昔日会盟台今日葵丘寺)(4)

关于葵丘之地具体位置,诸多历史文献都有相关具体的记载。

据晋·杜预《左传集解》载:“陈留外黄县东有葵丘也。”唐《括地志》同样记载:“葵丘在曹州考城县东南一百五十步,即桓公会盟处”。

《元和郡县图志》同样记载说:“葵丘在考城县东南一百五十步。”

《四书地理考》明确表明:“葵丘在今归德府考城县东一十里。”杜注宋地陈留外黄县东有葵丘。《归德府旧志·古迹志》、清康熙年间《考城县志·建置志》都记载会盟台在县东南30里。

以上种种历史文献记载证明,今天民权葵丘寺就是葵丘会盟的遗址所在是有充分历史依据的。然而,由于在后来历史岁月里,黄河曾经在这里流经几百年,随着黄河反复的洪水泛滥、泥沙堆积,所有的一切都淹没于水下。不知何时起,葵丘会盟台也湮埋于历史的长河里,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连当地的群众也很少有人知道有这个古老历史遗址的存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井上靖慕名齐桓公葵丘会盟的历史事迹来这里,追寻遗迹,吊唁历史。然而,当井上靖按照史料记载终于找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那里早已是踪迹全无,面目全非了,再也找不到一点当年“盟台夕照”的影子。说来未免让人惋惜。只有《民权县志》中记载,1950年,那里曾有一座破败的小庙,遗留下来的碑文记载着齐桓公与各国结盟的事。1984年井上靖捐资重建了葵丘会盟台,这也是今天的葵丘寺。这座沉寂了千年的历史遗迹才得以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1987年5月,葵丘会盟台被民权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民权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葵丘会盟台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20日,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中国社科院联合制作的10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摄制组到民权县葵丘会盟台遗址和黄河故道(秋水湖)进行拍摄。

夹谷山会盟碑(昔日会盟台今日葵丘寺)(5)

葵丘会盟台位于今葵丘寺内,占地20多亩,是一座古朴端庄的四合院,依河而建,风景秀美。大门内立有三座石碑,中间石碑上刻着“葵丘会盟台遗址”几个大字,两旁石碑上刻着历代文人游葵丘会盟台留下的诗文,院里有一间会盟殿,大殿坐北朝南,占地335平方米,殿内有齐桓公邀集八国诸侯的彩雕。两座配房在左右两边,三间大雄宝殿、三间观音殿,大雄宝殿居中,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祖。

葵丘寺建好后,成为了文化旅游,吊唁历史,缅怀先贤的地方,很多人士慕名而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于1990年到此调研。1995年,中央电视台专门到此拍摄了节目。葵丘会盟台成为人们感受历史传统,研究历史文化的场所。

昔日会盟台,今日葵丘寺。滔滔黄河曾经在这里滚滚东去数百年,留下了庞大的身躯和历史的诸多记忆。我们凭吊驻足之时,定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春秋时代,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缅怀,增添了对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敬仰,更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夹谷山会盟碑(昔日会盟台今日葵丘寺)(6)

策划:胡继勇 赵继彬 陈月梅

审核:陈月梅

主编:谷雨

指导:商丘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