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二十八,把面发”,此时距离农历新年还有两天。发面、做馍,各家各户已陆续开始准备主食,年真的要来了。在我国胶东地区,每逢春节,当地人都会准备足量的花饽饽。这些面食大小、颜色各异,而且形状可谓千奇百怪,既有寿桃、金鱼,还有老虎、猪头。据家住龙口市石良镇集前赵家村的村民曲丽荣介绍,当地人口中的花饽饽,其实是一种面塑手艺。即将发好的面捏成各种外型,再点上鲜艳的颜色,以此象征不同的寓意,多做装饰物,不常用于食用。

待客特有面食(二十八把面发胶东花饽饽)(1)

白色的猪头、神虫是春节必备

春节必备“猪头放阳台、神虫放粮囤”

每到春节前,家住龙口市石良镇集前赵家村的村民曲丽荣都会特别忙碌。手里头一边忙着捏面、塑形,另一边还要为刚刚蒸好的面团上色。普普通通的面团也在她巧手下变成形态各异、颜色各异的面塑作品。

当地人管这种面塑叫“胶东花饽饽”。五个字里,胶东代表着这种面塑的地域归属,而花饽饽则代表着这是一门将面变成“花”的手艺。

曲丽荣是当地颇具名气的面塑艺人,13岁开始学习,到今年已经有50年。早在2009年,她还因为这项手艺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栏目。

曲丽荣告诉记者,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家中有喜事,当地人都会准备一些“花饽饽”放在家里,“手巧的就自己做,有些找人买,算是这边一个传统习俗,不同形状、颜色也有不同的寓意,总的来说,都是想图个好彩头”。而花饽饽的制作统一都是用发面,一是做出来外观好看,二是取“发”字,意为“大发”。

待客特有面食(二十八把面发胶东花饽饽)(2)

制作花饽饽。受访者供图

在春节的“订购单”中,神虫、财神饼、猪头三种形象的需求最大,“猪头放阳台,表示富贵有余,神虫放粮囤、面缸里,表示来年粮食丰收,财神饼就是希望家人来年在事业上有个好发展”。

花饽饽逢喜事出现,但多数不能吃

直到今天,包括烟台、莱州、龙口等地区,仍然保留着春节准备花饽饽这项传统习俗。而作为龙口人,曲丽荣除了春节前的忙碌外,从正月十五开始还要再忙碌一轮。同样是准备花饽饽,但为的是一个龙口当地的特别日子。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龙口当地人口中的“送三月三”。这一天,妻子准备花饽饽送给丈夫,意为保佑一生平安。而所准备的花饽饽外型也与春节有所不同,讲究飞禽走兽、蔬菜水果都要有。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有蔬菜、水果外型的,这些都要有,一般买上60个或80个,图个吉利数字”。曲丽荣告诉记者,根据当年的生肖属相,也会有人订制相关类型的花饽饽,”这一类就是送亲戚,这不,前几天接了好几单关于鼠的花饽饽订单。”

待客特有面食(二十八把面发胶东花饽饽)(3)

各式各样的花饽饽象征不同寓意。受访者供图

在当地人的家中,花饽饽算得上一个常见物。代表订亲的“鸳鸯”、结婚的“龙凤呈祥”以及小孩过百岁的穗子,花饽饽的造型根据寓意也千变万化。

虽然都是由面制成,但曲丽荣也表示,人们准备花饽饽,主要还是冲着装饰、观赏价值,为了最大程度进行面塑创作,有些作品里会添加颜料,这样的花饽饽并不能吃。

“能吃的这种,颜色一般用食用色素,复杂一点的会加入颜料,这样一般就是剥了皮,或者干脆就不吃了,最常见的花饽饽如果放在屋里当装饰,至少能放一到两年。”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