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阳光穿过窗棱,照在两位老人的身上,吴彦姝饰演的妈妈头发花白,奚美娟饰演的女儿一脸笑容,紧紧握住母亲的手……这是正在热映的电影《妈妈!》中的温情一幕。

电影《妈妈!》主要讲述85岁的妈妈照顾65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亲情故事,作为杨荔钠“女性三部曲”的收山之作,这部影片不仅延续《春梦》、《春潮》中细腻而不失敏锐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女性心理和命运,更通过展现影片中这对老年母女的生活,聚焦国内大银幕罕见的老年群体与阿尔茨海默家庭。

奚美娟吴彦姝文淇嘉人(妈妈导演杨荔钠)(1)

剧照

该片的导演杨荔钠是吉林长春人,少年学习舞蹈,做过舞蹈演员、节目主持人。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后,进入话剧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杨荔钠主演过贾樟柯导演的经典作品《站台》,出演赵涛的闺蜜钟萍。

1996年,杨荔钠开始涉足纪录片工作,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1999年她执导的个人首部纪录片《老头》,获得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2013年,她执导的剧情电影《春梦》,入围第42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37届香港电影节特别关注奖。

奚美娟吴彦姝文淇嘉人(妈妈导演杨荔钠)(2)

吴彦姝

电影《妈妈!》同样获得国际奖项的认可。在今年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84岁的吴彦姝凭借《妈妈!》获得最佳女主角。电影中,吴彦姝饰演的妈妈蒋玉芝有点傲娇,她跟女儿住在种满鲜花的独栋小院里。她不仅能劈叉,还思维敏捷。戏外,吴彦姝学英语打篮球,是观众喜爱的“国民奶奶”。

电影中“妈妈”一角性格反差极大,同为大学退休教授的母女俩携手对抗遗忘,妈妈也从古灵精怪的“老顽童”变成为患病女儿遮风挡雨的“母狼妈妈”,北京电影节评审团成员秦海璐称吴彦姝的表演“贵在多维度,她可以在一场戏甚至一个镜头里表现惊喜、失望、坚持、最后重获希望的多种情绪,值得我们学习”,可见吴彦姝将角色的“多变”与“不变”,演绎得深入人心。

另外一位老戏骨奚美娟,她扮演的女儿冯济真一生未婚,悉心照顾妈妈。但很快,冯济真查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她需要在自己完全失去自主行动能力前把很多事情都交代好。年迈的妈妈开始转换角色,担负起照顾女儿的责任。随着剧情的发展,妈妈变得越发勇敢无畏,像“母狼”时刻保护着自己的“幼崽”,病中的女儿则越发敏感脆弱,对妈妈日渐依赖,也因为妈妈的陪伴和鼓励,开始显露天真烂漫的心性。

奚美娟表示,饰演“冯济真”对自己来说是从艺以来最大的挑战,“以我的经验和年纪,饰演大多数角色都可以顺势而为,但这个角色需要调动全部创作激情,我一直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为她重启创作开关,因为这个故事、这个角色足够吸引我,足够动人。”

奚美娟吴彦姝文淇嘉人(妈妈导演杨荔钠)(3)

吴彦姝(左)与奚美娟(右)

以下为导演杨荔钠的采访实录:

关于演员

吴彦姝奚美娟身上有难得的书香气

吴彦姝老师,别看她身材非常瘦小,但她在表演的时候,浑身散发出的巨大母爱能量是惊人的,她的表演非常细腻动人。我觉得这部电影未来会像一个坐标一样,会引发观众对母子关系的思考和共鸣,我认为这也是它的迷人之处。

在奚美娟老师和吴彦姝老师身上有难得的书香气,作为演员也符合我们电影里的人物——母亲和女儿的角色。我记得《春潮》拍完不久我就跟吴老师见面了,我们在一起吃饭,她坐在我旁边,我就跟她聊,那时候还没有剧本,我就跟她讲大纲,我头脑是非常清晰的,有人物的样子。我就跟吴老师讲这个故事,她坐在旁边听,她觉得挺好,挺喜欢,就等着我完成剧本。

所以,很早我就笃定吴老师是“妈妈”角色的不二人选,包括前些日子她站在舞台上,她得奖了,那一刻我也特别高兴,就真的好像是一个梦,从无到有,圆满实现了母亲这个角色,这个过程挺美妙的。

奚美娟吴彦姝文淇嘉人(妈妈导演杨荔钠)(4)

海报

奚老师也是这样,我记得她看完剧本的时候,应该是剧本的第一稿已经出来了,我们约在南京见面,那天她穿着一个蓝色的带白色点的外套,其实挺像女儿在电影中经常穿蓝衣服的样子。她说话轻声细语,也很淳朴,她美的那种质感让我看到了女儿的影子。

记得那天我们聊了很长时间,聊得很愉快,我们有很多共识点,比如她也喜欢齐邦媛的《巨流河》,然后我们也都说到现在国内市场中很少能看到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和老年知识分子的电影。

我们也聊到《春潮》,当时她也看完《春潮》了,她觉得《妈妈!》的剧本比《春潮》好。我们那天聊得很愉快,我跟她见完面之后,就知道奚美娟老师会成为“女儿”的化身,我也相信由奚老师来扮演女儿,观众一定会体会到女儿的痛苦和境遇,这是一个好演员才能赋予角色的魅力,观众愿意去相信她。

关于主题

人到晚年关于生命的终极探讨

因为我上一部电影《春潮》也是讲母女关系的,而且角色的年龄也不小了。这次年龄更大一点,讲述85岁母亲和65岁女儿的故事。其实这个机缘挺有趣的,10年前我就知道要拍女性三部曲,但我不知道第三部是这样的,有好几个文案,但最终选择了这一部,因为它让我魂牵梦绕。

《春潮》和《妈妈!》虽然都讲述了母女关系,但它们完全是不一样的母女关系。《春潮》的母女关系比较撕裂,比较对抗、有破坏力,但《妈妈!》中这对母女恰恰是相反的方向。她们爱着对方,成全着对方,她们一直在生活里相互照顾着对方。而且这部电影中涉及人到晚年关于生命的终极探讨,有可探讨性,所以作为第三部,我认为是合适的。

《春潮》结尾是在一条河里边,《妈妈!》结束在海边,差不多可以看作是一个延伸。我觉得海边有象征意义,海的汹涌澎湃,我想那是人生的浪潮,海的深情和宽容宽厚,那是母爱的力量。台词里不是有一句,她们刚到海边住的时候说,“妈妈是大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某种程度上我想那也是她们的精神家园。所以我觉得反过来,大海同样用它的胸怀去拥抱所有自然界的生灵,所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觉得在那一刻观众可以自由地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

奚美娟吴彦姝文淇嘉人(妈妈导演杨荔钠)(5)

海报

水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水很诗意,也很梦幻;水很抽象,它也具象。至少在电影语言里,它成为我所表达的美学或者电影标志性的场景。包括女儿在发病的时候,她在公交车里被误解,在水中迷路,最后看到父亲的倒影,也在水里边,他们三个人团聚了。我想水是一个很美而又残酷、很具象又很抽象的表达。有一句话叫“上善若水”,我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境界。

一直以来,我的创作脉络,包括我之前拍纪录片,其实都不会太想我拍出来以后会怎么样,我都不太想这个结果。因为我想制片人包括出品人,她们选择这个题材当然是知道有风险的,我相信她们也不会盲选,可能她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信心的。我之前拍摄的电影确实都是纪录片,都是独立电影,我拍摄那些影片的时候就更不想这些了(市场和票房方面的担心),创作的过程是很单纯的。因为现在要跟观众对话,要跟市场对话,所以我会考虑到有些层面,来自各个层面的因素,你不是一个人任性地工作了,但是我现在依然没法知道,也没法去预估票房,我觉得我的本职工作是把关于导演工作的部分做好,然后尽力配合好电影发行方面的工作,剩下的交给尹露(影片监制)。

我觉得电影就像一个传感器,我电影里面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忧愁与美丽,奉献与无奈,以及所有的坚持与意志,希望坐在影院的观众隔着大银幕都能感受到。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肖志文 编辑 徐云霄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奚美娟吴彦姝文淇嘉人(妈妈导演杨荔钠)(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