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信息类文本阅读(1)

概括内容观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并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艺术创作者的跨媒介转换目标是否能够达成,艺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至关重要。“距离感”“切近感”是影响文学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的核心问题。发挥距离感或切近感的最大优势,以满足接受者的接受舒适或期待,应是跨媒介转换的重要目标。

如下两个有关转换的距离感和切近感的因素,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内视与外视”问题。文学接受动用的是“内视”,传媒艺术接受动用的是“外视”。文学接受过程有抽象性,传媒艺术接受有具象性。因此对于接受者来说,文学有可自由想象的切近感,传媒艺术有易看易懂的切近感。这与文学具有超验性、陌生化、内在性和神秘性,而传媒艺术更多的具有经验性、生活化、熟悉化、外在性有极大关系。二是“延时与瞬时”问题。文学可以让读者反复阅读、暂停阅读以探寻韵味,阅读过程中提供给读者相当的时间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因自主性和对话性强,对接受者来说,文学有其特殊的切近感。而传媒艺术观看往往是“一次过”,更为重要的是传媒艺术声画快速流转而给观众带来巨大的“惊颤性”,容易压缩甚至取消观众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时间和距离。因这种独特的观众“被包裹感”,使得对于接受者来说,传媒艺术也有其特殊的切近感。

面对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在关注“距离感”“切近感”这个核心问题之外,还不能忽视下面两个问题。一个是“陌生与启动”问题。与面对全新的陌生文学文本时的阅读体验不同,对于观看改编后的传媒艺术作品而言,如果接受者看过原作,就需要有一定甚至较强的“内调适”。毕竟“先入为主”的对情节的了解,甚至对原作的崇拜感等,都是终究会发挥作用的“启动效应”。另一个是“圈层与破圈”问题。“圈层化—大众化(破圈)—再圈层化”的传受过程在当前一些网络文学改编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创作者寻找圈层化的小众化文本,将其加工成受大众追捧的传媒艺术作品,等大众接受的新鲜感和热情消失后,该作品的其他创作形式再次走向圈层化。

(摘编自刘俊、董传礼《简论融媒时代跨媒介转换的创作、接受和审美机制》)

材料二:

影片《阿Q正传》是迄今为止对鲁迅经典文本改编最为成功的作品,创作者对于原著“戏谑中含悲悯”的精神意蕴把握得非常透彻,并完整地承继了鲁迅作品极强的思想穿透性。经典文本中的阿Q以无业游民的形象出现,加及他诸多毫无逻辑的行径和作品本身的“审丑”风格,很容易使影片呈现出肤浅滑稽的闹剧形象,但是值得称赞的是,改编者在忠于原著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还借用融合了鲁迅其他作品中的经典之处。比如借用作品《孔乙己》中的典型场所,将聚集阿Q和底层民众的议论场地设定为咸亨酒店,阿Q被枪毙后,酒店老板将他的名字从粉板上擦掉,抱怨道:“阿桂还欠我四十五文钱呢。”而阿Q在古轩亭口“鉴赏”了处死革命党人夏瑜的场景,没出数日自己也在此地命丧黄泉。这样的情节借用,不仅巧妙地融合了作品《药》的思想精髓,还完美阐释了鲁迅提出的国民隐匿的生存状态——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而阿Q身着白盔白甲,飘飘然臆想中的革命,只是一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荒诞闹剧,永远只是停留在“奴役与驱使—被奴役与被驱使”的精神贫瘠中,此时,影片的讽刺性和批判性,也在欢快的传统戏曲音乐和明快的色彩转换中达到巅峰。

电影《祝福》的改编也很成功。影片刻意隐去了叙述者“我”的内视角,用大量的篇幅着重描摹祥林嫂夫死子殇的过程,原著中一笔带过的贺老六,被重新刻画为善良笨拙的农民形象,而祥林嫂婚后生活的短暂幸福和接踵而来的巨大悲痛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促使受众以参与者的身份感知人物的悲剧色彩。

影片中“祥林嫂怒砍庙门槛”的情节颇受争议,一部分观点认为这种举动并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表现了祥林嫂的觉醒。笔者认为如果单从阅读文本分析,祥林嫂的反抗显然是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的。但是对于影视改编而言,叙事视角从“我”的内视角转变为俯瞰式的全知视角,将叙事者隐去,说明改编者已经选择舍弃作为“寻路者‘我’的困境”这一主题内蕴,只是将小说中隐显的部分进行拓充,单纯从祥林嫂被戕害的悲剧性出发,以“出逃—抗婚—屈服—追问”四大情节板块,凝练出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轨迹。祥林嫂面临阴(阎罗王)阳(鲁四老爷)两界的磨难排斥,绝望之下怒砍土地庙的门槛,只是因为绝望而产生怀疑,并不代表她真正的觉醒,想要与神权观念和夫权逻辑发生根本性的决裂,因此才会引出冰天雪地里“人到底有没有魂灵”的追问。而且这样的改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破圈意义,毕竟文学经典和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显著不同,创作者为了考量不同群体的观影口味,不得不在剧情改编上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互动。

(摘编自黎荔《文魅、重构、演绎:论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

1.两则材料都涉及文学的跨媒介转换,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材料一介绍跨媒介转换接受机制的几个重要问题,侧重论证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2)材料二以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为例,分析文学成功转换为影像媒介的方法,侧重跨媒介转换中的叙事。

解析 材料一,开头提出“艺术创作者的跨媒介转换目标是否能够达成,艺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至关重要”,然后从“如下两个有关转换的距离感和切近感的因素,值得特别关注”“面对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在关注‘距离感’‘切近感’这个核心问题之外,还不能忽视下面两个问题”两个角度论证了跨媒介转换的接受机制。材料二,结合“影片《阿Q正传》是迄今为止对鲁迅经典文本改编最为成功的作品”“电影《祝福》的改编也很成功”“影片刻意隐去了叙述者‘我’的内视角,用大量的篇幅着重描摹……”可知,以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为例,分析文学成功转换为影像媒介的方法,侧重跨媒介转换中的叙事。

2.文学成功转换为影像媒介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应发挥距离感或切近感的最大优势,以满足接受者的接受舒适或期待;②应关注接受者的“陌生与启动”问题;③应关注“圈层与破圈”问题,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互动。

解析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发挥距离感或切近感的最大优势,以满足接受者的接受舒适或期待,应是跨媒介转换的重要目标”概括出:应发挥距离感或切近感的最大优势,以满足接受者的接受舒适或期待。结合材料一第三段“还不能忽视下面两个问题。一个是‘陌生与启动’问题”“如果接受者看过原作,就需要有一定甚至较强的‘内调适’”概括出:应关注接受者的“陌生与启动”问题。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另一个是‘圈层与破圈’问题”“创作者寻找圈层化的小众化文本,将其加工成受大众追捧的传媒艺术作品,等大众接受的新鲜感和热情消失后,该作品的其他创作形式再次走向圈层化”概括出:应关注“圈层与破圈”问题,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互动。

类题延读

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围绕“历史地理学”来谈,但是在概念解说方式和内容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原文见本学案“活动一”)

答案 (1)概念解说方式:①材料一有两个概念——“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解说时涉及两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由历史地理学引出沿革地理;然后解说沿革地理的产生和重要意义;接着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进行对比;最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②材料二只是直接解说了一个概念——“历史地理学”。

(2)内容表述重点:①材料一内容表述的重点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②材料二内容表述的重点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归纳概括的方法主要有:

(1)摘取关键词句。

(2)合并同类项。

(3)层次切分法。

归纳概括有四种技巧:

一是抓整体架构,抓标题、文首、文尾,抓层次文意。

二是抓阅读程序,逐段点化,先分后合。

三是抓结构分析,题文对照,提取要点。

四是抓功能句,即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

利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技巧概括材料观点时还要注意:

(1)看标题(非连续性文本的标题多放在文末出处中)。如果是论点,便可直接提取;如果是论题,则要结合文本提要整合。

(2)抓概括性的句子。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材料观点。这样的句子多为文眼句、中心句或结论句。

(3)看位置。材料的观点一般会在标题、文首、段首或文末、段末的位置适当点出。要关注这些敏感部位。

巩固学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作为流派,它在西方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末期,不过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这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们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他时代的其他民族的文艺上去。可是在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之中,这种硬套办法还很流行,说某某作家是浪漫主义派,某某作家是现实主义派。作为创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有侧重现实主义与侧重浪漫主义之分。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说过的,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倒是普遍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这三种之中,第二种专指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暂且不谈。第一种“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从前一般叫作“理想主义”,也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因为“理想”仍是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

不过,过去人们虽早已看出这种分别,却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等到十八、十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文艺史家和批评家抓住这个分别来检查过去文艺作品,也就把它们分派到两个对立的阵营中去了。例如有人说在荷马的两部史诗之中,《伊利亚特》是现实主义的,而《奥德赛》却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有人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大概是因为女子比较富于浪漫气息吧?

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却不宜过分渲染,使旗帜那样鲜明对立。我还是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诗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反映客观事物却要通过进行创作的诗人,这里有人有物,有主体,有客体,缺一不行。这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是所引过的高尔基的那段话,不妨重复一下其中关键性的一句: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材料二: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前不久,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起了关于路遥和现实主义的广泛讨论。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学界有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现实主义不是简单的写实,在现实主义背后有一整套现代性的思想与世界观,以及科学的认识论与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要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与细节,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优秀的作家,总是能将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融入作品之中,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生活世界,也是作家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思考,在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中也是如此。

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就是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这种求真,既包括作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摹,也包括作家对时代与世界的整体认识与判断。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因为这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需要思想的穿透力与理论的抽象能力,以及整体性的艺术提炼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并不只是与现实相关,也与历史和未来相关,与我们对世界的整体理解相关。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内部,就包含着对作家主体性的尊重,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召唤,包含着虚构与幻想的空间。如果说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那么浪漫主义则更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翻阅了10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以及多种地方报纸,并亲自到煤矿等地体验生活,充分显示了一个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但在小说中,也处处充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小说中对孙少平、孙少安在艰难生活中执着奋斗精神的描绘,对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浪漫爱情的描述,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摘编自李云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流派和浪漫主义流派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不可把它生硬地套到其他时代其他民族的作家身上。

B.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基本区别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应该过分渲染二者的差异,而使其产生鲜明的对立。

C.鉴于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呈现不同的风格,因此有人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

D.《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出现“专家冷、观众热”的奇特接受现象,是因为它采用了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答案 D

解析 “是因为它采用了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错。从材料二“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看,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而视现实主义为陈旧过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曾经分道扬镳,各立山头,使得作家的创作出现二者水火不容的现象。

B.现实主义要以求真的精神写实,要写出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这超出了作家个人经验的范畴。

C.作家在坚守现实主义精神时,不应排斥浪漫主义情怀,这才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路遥既翻阅报刊又体验生活,这说明作家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思考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答案 C

解析 A项“使得作家的创作出现二者水火不容的现象”错,与材料一“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说法不一致。B项“这超出了作家个人经验的范畴”错。材料二说的是“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对时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因为这超出了个人经验的范畴”。D项“这说明作家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思考是写作成功的关键”错。材料二说“这种求真,既包括作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摹,也包括作家对时代与世界的整体认识与判断”。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李白经常使用想象、夸张等手法,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B.《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但其“表现理想”“运用神话传说”等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雪莱创作《致云雀》时,将内心的情感和爱毫无保留地奉献于诗歌中,云雀成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D.巴尔扎克强调“要严格摹写现实”,并进一步指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一的观点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A项李白与杜甫的风格迥异,与原文观点相悖。B项强调作品中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能够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项强调诗歌的创作的主观色彩,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D项强调文学创作中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先提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应区别开来;②接着引述《诗学》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二者的不同特点;③然后概述两种流派形成对立的过程;④最后阐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2)浪漫主义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儿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为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之态,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代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从材料三中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其他任何一部小说中。

答案 B

解析 “从始至终都是”错。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儿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答案 C

解析 “有相似之处”“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误。

8.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悟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答案 D

解析 A项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项是说《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C项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9.试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证法,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②例证法,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③喻证法,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④对比论证,将宝玉与贾珍、贾蓉进行对比。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10.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者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个性。(2)因为曹雪芹和传统小说作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