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蕾

曾经的亚洲第一是谁(记忆存档亚洲雄风)(1)

1990年9月25日《北京日报》4版的亚运赛事报道。

本报记者胡敦志拍摄的亚运会开幕式图片。

曾经的亚洲第一是谁(记忆存档亚洲雄风)(2)

本报记者叶用才在亚运会开幕式会场采访。

1990年9月22日,亚洲的目光、世界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投向了北京,投向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会场——北京工人体育场。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

翻开1990年9月23日的《北京日报》,头版和二版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亚运会开幕的盛景:“以《欢庆锣鼓》《碧水风荷》《中华武术》《童星闪耀》《体坛英姿》《亚运之光》六场组成的雄浑壮观、色彩缤纷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展现在中国、亚洲、世界亿万观众面前……”随后一直到亚运会结束,每天4块版的《北京日报》几乎全部聚焦赛会动态,成为市民关注亚运、获取亚运消息的重要窗口。其实,在亚运会开始前,《北京日报》在迎亚运的报道上早早就开始发力,其数量、声势与亚运会日趋临近的日程成正比。

北京日报社原副社长徐文珍回忆,对在中国北京举办亚运会的意义,北京日报社领导和有关编辑、记者是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的。“他们走访组委会、建设工地,掌握的情况越多,就越发明确‘亚运大事,匹夫有责’‘亚运宣传,意义重大’。进而认识到,亚运会是历史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契机,有关亚运会的宣传报道,绝非一般工程建设和体育比赛报道。应当打破常规,从过去狭隘的体育报道范围中解放出来,用宽广的视野,看待、规划整个报道。”

《北京日报》先后开辟了“亚运会向我们走来”“公共场所美与丑”“亚运工程英雄谱”“我为亚运添光彩”“比比谁家阳台美”“首都意识大家谈”等多个专栏。形式不同,内容各有侧重。其中,“亚运工程英雄谱”是人物通讯专栏,设在一版,主要报道亚运工地建设者可歌可泣的事迹。

1989年6月,正是亚运会游泳馆工程建设的紧张阶段,民工却多数不上工了。七位老工人,有的临近退休,有的身体有病,就是他们,攀上70米高的脚手架。铁锤、钢钎的叮当声传遍工地,感动了二三线的干部职工,工地又沸腾起来。报社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派记者采写了《七个中国老头——记李环等老工人在亚运工地的事迹》,发表在《北京日报》的头版。

在亚运村五洲大酒店工地上,一个风风火火的姑娘独挑一摊,担当了项目经理的重任。开始大家犯嘀咕,可没想到她硬是啃下了一块块 “硬骨头”。于是,日报记者又采写了《“卢小姐”扛大旗》的通讯,这些典型人物报道在当时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

曾经的亚洲第一是谁(记忆存档亚洲雄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