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皋的河

如皋,是长江下游新石器人类文明发祥地,与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具有同等的文化意义。青墩文化说明了6000年之前,如皋西北部地区就已成陆。古代如皋人,在得天独厚的扬泰冈地,从事农耕、渔猎、饲养、纺织等生产活动,创造了最早的江海文明。

古代如皋,地涵今海安一部、如东大部(早先成陆)。中部地区屡受淮河泛滥影响,为淮土河漫平原;东部地区为海相、河相沉积,为江土河漫平原;平原之南为古横江;古横江之南为诸多沙洲。直至唐代以后,如皋南部以及通州、南通、海门、启东地区才逐渐成陆,宋《舆地纪胜》有记载。

如皋古老的地方(让历史告诉未来之古邑如皋)(1)

宋《舆地纪胜》中的如皋

如皋平原在海(黄海)江(长江)河(淮河)共同作用下,由西北向东南延展。而陆地地表,水网纵横交错,众多湖池点缀其中,使古如皋蕴含了丰富的水文化。

这里,来说说如皋几条古老的河。

一、龙游河——如皋人的母亲河

龙游河之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如皋民间,关于龙游河的传说,演绎了上百篇,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交错。

如皋古老的地方(让历史告诉未来之古邑如皋)(2)

东海龙王石刻

经典传说的梗概是:一天,东海龙王发威,使东海的潮水倒灌,淹没了庄稼和房屋,淹死了无数百姓。玉皇大帝令其速退潮水,让出沿海滩地二百里。并令龙后和龙子从海岸(安)滩头游向长江,迂回入海。游经之处,就成了入江大河,既利于百姓耕种,又利于运盐船舶航行。其间龙子与龙母在如皋县治高地歇息,不想龙子游玩走失,结果游出了如皋内外两道城河,还有两条龙游河。人们把龙后娘娘从海安经如皋至节制闸入长江的那一段通扬河叫做大龙游河,其走向由北折向东再向南;把龙后娘娘团在丁堰的深潭叫做龙潭,把龙子游过的河汊叫做小龙游河,其走向由西北向西南,就是现在的龙游河,也叫通江河,大致贯穿如皋中西部全境。

如皋古老的地方(让历史告诉未来之古邑如皋)(3)

龙游河公园

从如皋人民赖以生产生活的根本意义上来讲,如皋人历来把龙游河认作是自己的母亲河。

在古代,龙游河入横江(长江北汊之夹江)的河口,先后出现好多处,其中一条经周圩港入江的河口,位于今如皋九华镇赵家园,生长着一棵树龄约1310多年的古银杏。这棵银杏树为雄性,树高30多米,冠幅约34米,裸露在地面的树根长达90多米,令人称奇。

如皋古老的地方(让历史告诉未来之古邑如皋)(4)

赵家园千年银杏鸟瞰

据说,这里曾经建有一座大庙,理应还有一株雌性银杏树,早已不见踪影。我不知道,庙里面究竟敬奉的是江仙、河伯还是海龙王?抑或是玉帝?也许兼而有之吧!这棵千年银杏树,被有关部门确认为“古长江见证树”,它还入选了江苏十大“寿星树”。其实,它又何尝不是如皋龙游河传说的一个实物见证!是如皋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精神寄托!

二、古运盐河——如皋人的致富河

古运盐河,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公元前179~前141年),为西汉吴王刘濞时开凿。她西起扬州茱萸湾(今湾头镇),与邗沟相接,东经江都、泰州、姜堰,东通海陵仓、海安,与串场河相会,再折向如皋东南之蟠溪,多利用天然湖泊,掘沟以连通。

当时开挖这条运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利运盐,所以后来称之为盐运河。吴王刘濞在封域内“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开凿盐运河后,淮南盐场的盐,通过水运集中到扬州,然后转输各地。自刘濞之后,历代统治者为攫取盐税这一重大财源,又逐渐将其向东南延伸,由如皋蟠溪东延至掘港,南延至白蒲,最终直达南通而入长江,全长159千米。到清宣统元年(1909),这条运河正式改称为通扬运河。

如皋古老的地方(让历史告诉未来之古邑如皋)(5)

通扬运河

1958年后,江都、海安间,沿通扬运河北侧,又开辟新通扬运河90千米。可引江都水利枢纽的江水东调,亦可抽排里下河涝水,并兼作航道。

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未时到如皋茶店,暂停。掘沟北岸,店家相连。”记录了旧日沿河两岸“金如皋”的繁荣。

如皋古老的地方(让历史告诉未来之古邑如皋)(6)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三、内外城河——如皋人的智慧河

内城河,又名玉带河、市河。始于隋代,原为从运盐河疏浚出的支流。元代以前,如皋县治在运盐河北岸,店铺、民宅沿河而建,既无城墙,也无城河。明朝初年,县衙移建于运盐河南。成化十七年(1481),知县胡昂浚治运盐河及其支流,成为环绕县治的玉带河,以作内城河,始称市河。

如皋古老的地方(让历史告诉未来之古邑如皋)(7)

明嘉靖壬寅年(1542)如皋县图

古内城河大致呈矩形。东起东水关,南至古玉莲池,经泮池、南闸桥,西至严家湾,折而向北迄北水关。最宽处在古玉莲池(放生池)和泮池,最窄处在冒家桥至文德桥段。古内城河北环已经填埋。

5W问题来了!经查,市志是这样记载的:

“明万历年间,浚学宫以东部分,经迎春桥达东水关。东、南、西三面,清代曾多次疏浚,可行小船。民国3年(1914)及民国17年两次捞浅。县署以北一段因居民倾倒垃圾日渐淤塞,至清代后期贾家桥至关帝庙一带,已成为平地,民舍栉比。民国19年,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建设局将东起泰平桥、西迄沙家红桥一段填平,改为中山路(今新生路)。至此,迎春桥、闸桥、益人桥、雁桥、丰乐桥沿河皆建有民房,河身窄隘,流水污浊,不再行船。”

国民政府的格局,不过如此!

目前留存的内城河北部,与通扬、如泰运河,隔着碧霞路和青云路,大致呈门字框型。有介绍文字称内城河总长2381米。

如皋古老的地方(让历史告诉未来之古邑如皋)(8)

如皋内外城河交汇的放生池 冯世涛 拍摄

外城河,又名濠河、护城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抢掠沿海城市,邑人李镇等倡议筑城防守。经知县陈雍报巡抚郑晓奏准,发帑银2.8万两,建成周长1296丈的环形城墙。绕城挖掘濠河,宽15丈,深1.2丈,由东水关通玉带河。北段与通扬、如泰运河同道。外城河大致呈圆形。与未曾填埋前的内城河一道,构成外圆内方的历史形态,形似古钱。与孔方兄结缘,成为如皋人美好的期冀。

这里面,反映了如皋人政治、军事和生态文明的高度智慧。

如皋古老的地方(让历史告诉未来之古邑如皋)(9)

如皋人与孔方兄结缘

这几条河之间,有着内在的运盐河的一段也成为龙游河的一部分:内外城河也是龙游河的一部分。虽然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很大,但民间传说,都能够兼容。

老家如皋丨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三章 如皋的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