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岳文史研究

编者按

高鹤年从晚清到民国初,共6次来山西游历。前3次在晚清,无所记;后3次均有记,但惟第6次履北岳恒山,游历了大同、浑源。

1914年4月(阴历),43岁的高鹤年旅北京,触境逢缘,遍访高僧名寺。适月霞法师由五台来京,数番劝其返南,帮办即将成立之华严大学(上海)。高鹤年婉拒:“余自愧在沪为提倡佛学等事,奔走二载,吃尽辛苦,反觉被尘缘所牵,幻境所缚,名利所缠,五欲所害,因此自惭业重慧轻,道力不充,恐被境缘所转。自尚未度何能度人?故决定仍入深山,磨炼一番。他日因缘时至,再来随方设化。”

告别众君,高鹤年决意第6次游历山西。4月17日,由北京西直门火车站上车,先至张家口小住一日。19日乘坐张家口至绥远的火车,在天镇县下车;20日搭车经罗文皂、周士庄抵大同游历;27日启往浑源,28日进城住店,翌日入恒山游历。5月1日,高鹤年与恒山庙住持道长萧道成彻夜长谈,意欲磨炼身心,久居飞石窟,萧道赞成,惟“恐其太苦”。高答:“苦与道合,余绝不畏惧。请办麦面五斤,先去试住十日。”遂于2日移住飞石窟,每日以野茶和面一食。住居半月,高鹤年狂心渐息,遂告萧道将辞恒山、往五台。5月17日,下山回浑源城;18日离浑源,经应县、山阴、雁门关,入五台。此次旅行时为民国三年,去清不远,所历见闻经略与清末情形并无二致。

1935年4月,高鹤年所著《名山游历记》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印行。2013年8月,《民国山西读本·旅行集》由三晋出版社出版,将高鹤年第六次游历山西的日记以《北岳恒山、五台山游记》为标题编入。本文将《北岳恒山、五台山游记》游历大同、浑源部分录摘,并重新改标题目。

近代人物游历浑源、恒山的游记,向来是本刊关注之重点,现将此文刊发,以飨读者。

北岳恒山主要景点(民国高鹤年1914年北岳恒山游记)(1)

高鹤年(1872—1962),江苏兴化人,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旅行家。

自光绪六年(1890)起,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止,历时35年,一杖一笠,行程万里,艰苦参访,可谓奇迹,有“徐霞客第二”之称。

北岳恒山游记

高鹤年 | 文

北岳恒山主要景点(民国高鹤年1914年北岳恒山游记)(2)

高鹤年于游访途中留影

1913年(游历恒山的前一年)

大同之行

甲寅四月十九日

乘张绥火车,郭磊庄、柴沟堡、西湾堡、永嘉堡、天镇县,下车。五里入城关帝庙,访戒体上人,留住一天。昔日赤山同学,今朝相遇,共话沧桑,并言:“作者是心,受者是身。贪瞋痴爱,迷失本性。沉沦五欲,堕落三途。人能识得真如性,罪灭心空出网罗。”上人功夫绵密,日不虚度,可敬也。

四月二十日

搭车经罗文皂、阳高、周士庄等处,抵大同府,寓西关白衣寺。当家能宥师,信根尚好。

四月廿一日

住持与余同游云岗山,十里望云寺,十里观音寺,十六里云岗山。山峰不高,面横长溪。寺名石佛,石白如玉。洞中佛像高数丈许,岿然雄峙。寺三层,四面皆佛像,上接引像,下观音殿。西六大洞,雕刻天龙八部、天女散花、万佛围绕。小洞甚多,全是唐刻。所有石佛皆就山雕琢,古代美术有光国史者也, 但今无人保护,石佛多被愚人打碎,真堪痛惜。余劝当家广玉师维持,并劝以石砌墙,保护云岗石刻,功莫大焉。午餐毕,仍返大同。

四月廿二日

日入城,礼上华严寺,殿上五尊大佛。辽时,建铜像六尊、石佛五尊。

四月廿三日

往关外。三十里水泊村,关帝庙,访正悟上人。上人禅机活泼,出言玄妙,非有年久月深之工夫不能到。并有学堂,校长阎建勋先生颇好道,云:“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来时昏昧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不胜太息。呜呼!空走一回,固是辜负己灵,为如来所怜悯。惟今世人,恣其淫怒贪痴,用尽机械变诈,殆至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堕入恶道,无穷受苦。求空走一回,尚不可得,真可哀矣。

四月廿四日

午后,仍回大同。次早,至南关外兴国寺,听讲《法华》。法师乃余旧友,光绪三十年在湖北汉阳归元寺同堂听讲,今遇于此。

四月廿五日

同游九龙。照壁前有池,名九龙神池。池前有坊,上有“龙门”二字,有碑曰九龙遗迹,载龙神显圣事。往圆通寺,访本田上人,言:“具足净戒,常修梵行。身心不动,渐证般若。”开莲法师云:“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祁君云:“二公所谈,深入解脱三昧矣。”祁仲文诸君皆欲提倡佛学,化度众生。畅谈一番,仍回白衣寺。是晚有山东历城人李君号佛声来谈通宵。

四月廿六日

开莲法师与妙师同来叙谈,李佛声居士邀往上华严寺午斋,遂同入城。顺游古皇宫,有演真台,琉璃九龙造成,据云北魏文帝建都于此。经古楼大街,四牌楼,钟楼雄壮,匾曰“音冲云衢,声闻四达”。至上华严,有二法师同餐。言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从体发用。故有天灾人祸,皆由自心造成也。”魏局长仲良、张丽生先生说:“先去私心,可治公事,才可以学佛;先平己见,能听人言,才可以闻经。”又谓:“以佛学提倡道德,最为当机。”谈叙良久,饭毕摄影而散。

浑源之行

四月廿七日

辞别。行五里,浑河,俗呼御河,沙岭渡。二十五里新庄,十五里长南村,十五里桑乾河,渡顾家桥。十五里进山沟,十五里陀铺住宿。

四月廿八日 

上坡。十五里三岭,十五里二岭,十二里土桥铺,十里浑源州,进城住店。游北城头真武宫,城无北门。永安寺即大寺,琉璃瓦殿,雕琢庄严, 但僧无多,芳草盈庭,法门冷落矣,岳庙亦颓。

北岳恒山主要景点(民国高鹤年1914年北岳恒山游记)(3)

《高鹤年大德文汇》内页

四月廿九日 

出城南行,七里唐家庄,南屿口。入口,石门,崖石耸翠,峻如削壁,左右水磨林立。里许悬空寺,寺挂壁上有碑云:“晋大足十六年 (韩按,应为金大定之误),善慈上人戒行精严,就崖壁凿洞成殿。高下七层,精巧玲珑,天然妙境。”上坡入山门,中佛殿,左右钟鼓楼、库房、客堂。由佛殿再上,悬空“卍”字曲桥。上三教殿,中观音殿,下吕祖殿。静室空无人居,洞旁元帝殿。上二十四诸天,西行北斗阁,中有大佛殿。再西三圣殿,左观音殿,十二圆觉,东文昌阁,右首罗议洞等。下山里许,下板铺,恒岳头山门,有牌楼,残碑颇多。是时大雨一阵,尘障尽洗,万虑皆空。上坡米襄阳题“塞北第一山”。上山五里真武庙。上半里许,壁题“恒泉”,下有泉水,味美,仍由大道上半里许,有牌坊曰“虎风口”。又上里许,有坊曰“北岳恒宗”,太乙十王殿。上坡崇灵门,直上天梯,百零四层。入南天门,即北岳玄圣大帝殿。旁羽士室,有萧道者,谈云:“惜气存精更养神, 少思寡欲勿劳心,皈心静默,可以长春。”虽系道门,戒律甚好,住持此间已十八载矣。时有朝山善士唱杨升庵四足歌:“茅屋是吾居,华丽的画梁不久栖,只求他能遮能蔽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听之亦足警醒痴迷。上行百余步,御碑亭,曰“化垂悠久”。礼玉皇阁、会仙府,门匾曰“南眺四岳”,中供福禄寿三星,左右皆供神仙。上有悬崖壁立千仞,东壁上有“天开灵胜”字,清气台上有石棋盘。原路下坡回,住于正殿东楼之下。

五月初一日 过关,东向白云灵穴。下行,还元洞、飞石窟,前有亭台,明碑题咏颇多。经九天圣母各庙,均无人居,仍回正殿。是夜与萧谈,意欲久居飞石窟。萧老赞成,云:“恐其太苦。”余答:“苦与道合,余绝不畏惧。请办麦面五斤,先去试住十日。”

五月初二日

移住飞石窟,每日以野茶和面一食。二六时中,狂心渐息,惟觉山灵之气不如五台。瞬目半月,萧老来看,遂告以将往五台。

五月十七日

下山,返浑源州,仍回清凉山过夏。

恒山庙住持道长:清末至民国前期,恒山庙住持道长为萧道成。1930年前后,萧道成羽化;道长高圆清接任恒山庙住持。1947年,高圆清离山远走;道长董永利接任恒山庙住持,直至新中国成立。

五月十八日

浑源州出城,十里郭家庄,十里新庄,十五里西防城,二十里罗庄,二十五里正子梁,十里应州。宿塔寺,名曰佛宫寺。内有大塔一座, 全木造成,外七级,内九层,僧云周约四十丈,高三十六丈。匾曰“高出云表”, 又曰“突兀碧空”,门前匾曰“天下奇观”。辽金时建,应为古郡。登临远眺,山河人望,恍似身登阆苑。又曰金城雁塔,俗云沧州狮子、应州塔,皆名著神州者也。当家师邀绅耆郁彩臣、苏润泉诸君等谈,云:“知止自能除妄想,学道真为救世方。”

……

原载于《名山游历记》转载于《民国山西读本·旅行集》标题为编者所加

北岳恒山主要景点(民国高鹤年1914年北岳恒山游记)(4)

《名山游访记》增修版封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作者简介

高鹤年(1872—1962),字恒松,号隐尘、野人、终南侍者、云水道人、云溪道人,生于江苏兴化,原籍安徽贵池,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慈善家、旅行家。

十九岁起就踏上了漫漫的行脚之路,在漫长的岁月中,游名山参宇,参各地高僧,访沿途寺庙,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生平潜修俭朴,曾于全国许多地方结茅庵居,以清风为伴,松月为邻,静心修真,习定坐禅,饥餐草果,渴饮涧水。自光绪六年(1890)起,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止,历时35年,一杖一笠,行程万里,行脚飘飘,艰苦参访,诚为不易,可谓奇迹,有“徐霞客第二”之称,沿途之见闻汇集成《名山游访记》。

高鹤年是虔诚的佛教居士,他以普度众生为职志,从25岁开始,积极参加社会的慈善救济工作。特别是55岁至73岁的19年中,几乎每年都从事旱涝募济活动,其足迹遍布山西、徐淮、平津以及湘、川、陕、豫、甘等省。他将家宅改建为妇女安老净土院,收容贫苦妇女以养老,1935年当选为上海市义赈会理事。1953年,他以82岁高龄应邀前往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赵朴初等大德亲临北京车站迎接,当选为协会理事。1954年,当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1962年2月逝世,终年91岁,骨灰安葬于苏州穹隆山西南山中。

著述有《名山游访记》《名山游访记诗编》《赈灾征信录》《印光大师六十年苦行记》《山中归来记》《高鹤年大德文汇》等。

校对:雪 芳

编辑:邢学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