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上位的局势(详解孙权的海洋战略)(1)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97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孙权上位的局势(详解孙权的海洋战略)(2)

第97回 孙权出海

孙权上位的局势(详解孙权的海洋战略)(3)

不是只有蜀汉才会想着在曹魏后方寻个盟友,东吴同样这样想过。诸葛亮的选择是鲜卑首领轲比能,孙权的选择则是辽东公孙氏的末代之主公孙渊。比起蜀汉来,东吴的北上合纵之路看起来更有实操性。毕竟由蜀地去往蒙古草原,千里迢迢,还要穿越魏国的控制区。由东吴去往辽东却是可以走海路的。而说到用船,东吴若称第二,当时绝没有人敢说第一。

海洋与河流的环境有所不同,气候更加变化多端。在海上行船与在内河行船,技术要求还是有所不同的,不过要只是沿海岸线航行的话,差异不算太大。吴越之人很早就开始沿海岸线扩张生存空间,当日贺齐还沿海岸线一路追杀王朗到现在的福州。若没有一支能在海洋行船的水军,在交州做了数十年土皇帝的士氏家族,不可能真心臣服东吴,更不可能被吕岱连根拔起。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湖北鄂州)称帝,当年便把都城迁回了建业(南京)。之前迁都武昌,原本是准备把襄阳作为主突破口,毕竟全取荆州的话,中原就近在咫尺。但让孙权没有想到的是,文聘在石阳城那么顽强,堵得他完全没办法把强大的水军用在襄阳。而且文聘寿命还长,长到白发人送黑发人,只能再收一个养子做继承人。史书称他“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

回迁建业的孙权,看起来是在执行东吴版的“隆中对”。无非是把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后半句改为“至尊身率江东之众出于合肥”(至尊是孙权的尊号)。至于这个留驻荆州的上将,人选是现成的,那就是陆逊。

陆逊在夷陵打败了刘备,在石亭打败了曹休,孙权都已经不知道怎么奖赏他了,于是就给他设计了个“上大将军”的官职,意思是比历史上的大将军还要高。刘备当日放关羽在荆州主事,不光是出于信任,还因为自己家里没人。孙权不存在这个问题,大把的宗室。现在又称了帝,于是就把险些送到曹丕那做人质的太子孙登留在了武昌。让陆逊一边辅助太子,一边教他为君之道。

所谓“守江必守淮”,若以南北分治的要求来说,孙权是一定要把江淮防线推进到淮河才行,荆州这边则要推进到襄阳。否则北方政权的水军可直达长江,所谓的长江天险便为两家所共有的了。后世的东晋、南宋能够存活那么长时间,都是因为做到了这点。东吴在这两个方向都没有突破。既然如此,孙权就计划着从海洋寻找突破口。就像曹丕看到曹操一直无法在江陵和濡须口突破,会把希望寄托在与东吴在长江口决战水军上一样。

孙权上位的局势(详解孙权的海洋战略)(4)

孙权将视线投向海洋,地缘政治上的动机源起于他称帝的前一年。那年石亭一战,东吴大败曹休,引得身在辽东的公孙渊主动遣使来联络,表示愿意脱离魏国臣服于吴国。从陆地北伐的角度来说,建业和武昌的份量是一样的,有了海路加成,建业的份量就明显高过了武昌。孙权迁都推进海洋计划并不仅仅是为了与公孙渊相通。对于大陆属性的中央之国来说,海洋一直是神秘的存在。海的那一边不仅有未知的陆地、族群以及资源,还可能有帝王们都向往的神仙之地。

称帝这一年,孙权四十八岁,从为政者的角度来说,这个年龄正当年。不过年近半百,要是按刘备和曹操的寿数来算,孙权在帝位上还能再坐个十几年。除了常规性的培养太子做接班人以外,孙权也如很多帝王一样起了长生之心。这个心思甚至在刚迁都武昌时就有了。你很难说,孙权在称帝后如此热衷于出海,到底是地缘政治层面的因素多,还是更多希望因此而访得长生之道。好在这两点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公私兼顾。

与孙权一样对长生之道开始感兴趣的还有张昭。张昭当时已经七十多了,对探寻长生之道,比孙权更为急迫。孙权还没称帝时,二人就已时常讨论长生之道。有一回两人在酒宴上谈论神仙,让东吴第一直人虞翻给听到,当场指着张昭骂道“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你们都是将死之人,还谈什么神仙,这世上哪来的什么仙人。

虽说虞翻这人一直是“话糙理不糙”,孙权为了人设一直都忍着。只是这次说话实在是太难听了,莫说是一个君主,便是平常人听到这么触霉头的话,也是会生气的。于是虞翻就被贬到了交州。交州就交州,虞翻的父亲曾做过东汉的日南太守,对这片土地并不陌生。到了交州之后,虞翻倒也没闲着,开学授课,传授儒家经典,在岭南之地培养人才。朝堂之上有什么消息传过来,觉得有问题照样会找渠道提意见。

没有什么能阻止孙权那颗向海的心,东吴海上扩张计划,最先被指向的方向,还不是能给曹魏后方造成威胁的辽东,而是有可能存有长生不老药的“夷洲”和“亶洲”。说起来这个优先级看似也没错,毕竟无数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想笑到最后首先得活得长。亶洲被认为即是当年徐福出领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问药,滞留不归之地。那里时常会有人渡海来会稽一带买卖布匹,吴人出海,有时遭遇风浪也会漂流到亶洲。很显然,这里说的亶洲指的就是现在的日本。至于亶州之人会到会稽来买布的说法应该也是成立的,日语中“吴服”一词的原意,指的就是来自中国的布料。

孙权上位的局势(详解孙权的海洋战略)(5)

至于夷洲则更加神秘,按后来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记录:“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临海郡指的是现在浙江东南的的台州、温州地区,地缘标签为“瓯越”。由浙江出海向东南方向航行,找到一片终年“无霜雪”的热带岛屿,不用想大家也能猜到说的是台湾岛。

既是以求仙问药为目的,那么辽东就不合适了。要是辽东有长生不老之药,也早就为公孙氏所取。辽东公孙已传三代,显然是没有仙药的。黄初二年(公元230年)正月,孙权命卫温、诸葛直两将率军万人,出海寻找亶洲和夷洲。这一年魏蜀两国则因曹真南征、魏延北伐打得不可开交,完全没有想到东吴会跑去搞如此“宏大”的海上计划。

次年正月,卫温和诸葛直返回建业。并没有找到亶洲,倒是登陆了夷洲。只是这岛上除了一些还未开化的山夷以外,并没有仙药。最终卫温、诸葛直二人抓了数千夷人带回东吴交差。出海耗费巨大,受疫病影响,出海的将士损失了十之八九,几千山夷自然是无法抵消成本。随后卫温和诸葛直二人便被以“韦诏无功”为由,下狱诛杀。

这件事终于让孙权意识到,求仙问药之事太过虚无飘渺,还是要立足当下。此次出海虽然赔了本,却胜在积累了航海经验。三年前公孙渊已经主动派使者过来联络,是时候派人回访一下了。对于这一计划,远在交州的虞翻听闻却认为十分不妥。在他看来,辽东与东吴隔着海,与之结盟实在是太不靠谱。卫温二人回来时,荆南的武陵蛮(五溪蛮)又叛了。孙权调潘濬引军五万前去征剿,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斩首数万才算把问题解决掉。虞翻认为,解决武陵蛮问题的优先级,远高于去跟辽东结盟。

只是虞翻现在已经被贬职,没有渠道也不敢直接上表孙权,于是便去找是任交州刺史的吕岱说明自己的观点,希望后者能代为转呈自己的奏表。如今的孙权,已经不是当年从善如流的雄主。吕岱也不敢去触这个霉头,反而寻了个事把虞翻从南海迁到苍梧去,免得日后被虞翻连累。

那么问题来了,公孙渊为什么要主动向孙权示好呢?一切还得从他的父亲公孙康说起。公孙康在大破高句丽,于朝鲜半岛设立带方郡后不久便去世了。由于二子尚幼,辽东之主的位置落到了他弟弟公孙恭手中。曹丕代汉后,还在辽东太守之外,加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平郭侯,算是正式认可了他对辽东的统治权。

按道理来说,接下来辽东的统治权,将在公孙恭这一支向下传承。可惜公孙恭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身体不好,不好到形同阉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公孙恭不光自己身体弱,还没有后人,显见是没有办法稳定辽东局面的。辽东数十年来形成的利益集团,便重新选择了已经成人的公孙康儿子公孙渊,作为辽东之主。

太和二年,公孙渊上位,将公孙恭幽禁了起来。只是公孙恭毕竟是魏国正式任命的辽东之主,而且魏国那边也知道公孙恭体弱多病,不会有什么野心。强势上位的公孙渊,担心魏国会以此为由不承认自己,乃至征伐辽东。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公孙渊才会遣使向刚刚大胜曹休的孙权示好。

公孙渊的担心不无道理,已是曹魏重臣、三朝元老的刘晔,就建议曹叡乘机拿下辽东,永久性的解决这个后患。在刘晔看来,公孙渊刚上位,必定有不少反对者,只要朝廷摆明态度,招诱这些反对者,有可能不用开战就能解决问题。曹叡这边综合考虑后,并没有同意。此时石亭新败,蜀汉那边又兴兵北伐。魏国的整体意见是不宜在辽东牵扯精力。公孙渊随即被任命为新的辽东太守,加封扬烈将军。由于得到了正式承认,公孙渊很快便坐稳了位置,至于与东吴相通之事,自然便暂时搁置了下来。

孙权这边也知道,公孙渊如今对结盟之事已经没了紧迫感,不过找个理由试探一下态度还是可以的。江南之地不产马,士燮苦心买来贡献的那些滇马,走山路虽然是个好脚力,用在平原战场上与魏军对战,却没有办法匹敌。辽东与游牧之地相接,良马是不缺的。公元232年春,东吴便以向辽东买马为由,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不是魏国重臣裴潜),率领上百艘规模的船队北上联络公孙渊。

顺便说下,东吴这年也出现了异象。拳县这个地方,大冬天的野稻自生,实为祥瑞(可惜没有袁隆平)。于是孙权下令将拳县改名“禾兴县”,同时改元“嘉和”。又过了十年,孙权的长子孙登病故,次子孙和做了新储君。虽说禾兴的“禾”是禾苗的禾,孙和的“和”是和平的和,同音却也是要避讳的。于是禾兴便改名为“嘉兴”,现在的浙江省嘉兴市,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孙权已经开始求仙问道,下面自会有人投其所好造个祥瑞。要是公孙渊同意归顺,这次改元就更应景了。周贺是嘉禾元年三月出发,当年九月回程。在辽东几个月的时间,当然不是在选千里马了。从结果来说,公孙渊还真是被说动了。辽东公孙在塞外已经营了四十多年,不说称帝,做个王的资格应该还是有的,曹叡还只是给个列侯之爵。而且公孙氏自己认定的“平州牧”,同样一直没有得到认证,只能顶着个辽东太守之职统治东北地区。

公孙渊与孙权相通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洛阳。西线战场,四年五次北伐的诸葛亮也终于消停了下来。魏国朝堂决定乘这个当口北伐,解决掉这个群雄逐鹿时代留下来的活化石。征伐辽东可由幽州、青州两路出征。其中幽州军走沿海道,也就是现在山海关所对应的这条线路。万一沿海道被水淹,还能沿曹操北征乌桓时走的无终道翻越燕山;青州军则走海路,由山东半岛渡海打登陆战。

孙权上位的局势(详解孙权的海洋战略)(6)

陆路出击的幽州军统帅好找,幽州刺史王严一直想在北境扬名立威,甚至把威震鲜卑、乌桓的田豫都排挤走了;青州不在边疆,曹丕时代为之安排的作战方向,一直又是在东吴这边,没有熟悉北境地缘情况的官员和将领。最终这个任务还是交给了已经调任汝南太守的田豫。曹叡知道田豫与王严的过节,为此在出征之前特意许以“平州刺史”一职。如果打下辽东,田豫与王严一南一北,各自为大魏守块边地,倒是两全其美。

这边田豫、王严都要出征了,曹叡那边却改了主意。对于这次北伐,朝堂上最大的反对者是蒋济。蒋济认为辽东公孙氏现在还没有打出反旗,几代人都对曹魏表示服从,任命官职也都会上报批复,贡赋也没少过。如果轻易征伐,一旦不能取胜,反而会真的逼反。就算胜了,辽东塞外之地的人口、物资,也不足以让魏国更加富强。

不管是主战的刘晔,还是主张维持现状的蒋济,理由听起来都挺有道理。曹叡也是没了主意,虽然一开始没听蒋济的,不过后来听说东吴使者还带了水军去往辽东,渡海作战又不是己方的强项,最后还是中止了这次行动。只是已至青州前线的田豫,却不愿意放过这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孙权使团带着上百艘海船去往辽东,自然不是为了买马,也不是单纯的联络,而是有向公孙渊展示自己强大的水军实力,并为之壮胆的意思。如今曹魏这边中止北伐,周贺便领着船队回程了。田豫的计划是截击半道的东吴使团,这样即避免违反命命直接与公孙渊开战,又可让东吴断了北联辽东之心。然而东吴在水上的优势毕竟很大,田豫之前的作战计划也是由水路送青州军登陆,而不是与之海战。如果在海上与吴军对战,田豫并没有胜算。

田豫自己也没有打过水战,他的截击计划是在陆地设伏。周贺北上的时候是乘着刚起的东南季风,从辽东启程之时为当年农历九月(阳历十月),至青州海域则是十月,正是西北风乍起的时候。应该说这一来一回,都挺一帆风顺的。然而还是那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风也是一样。冬季风比夏季风要更为猛烈,海上风云变幻,田豫判断不熟悉北方冬季海况的东吴船队,不会由远离陆地的海洋深处,直接借风势回程。而是会沿海岸线而下,以随时靠岸避风。

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是位于大连的“老铁山”,山东半岛的最北端是现在的蓬莱市,二者之间的海峡被称为“渤海海峡”,宽度约109公里。东吴使团不大可能会沿着渤海边缘绕一圈,再抵达蓬莱。最有可能的是先向南渡过渤海海峡,然后再缘山东半岛边缘南下。问题是,吴军并不一定会正好就走直线在蓬莱靠岸,也有可能有它东部位意一个点位靠岸,尤其这当中还有风的作用。

不过吴国使团不管用什么路线南下,有一个点都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除非周贺不惧风浪,回程时完全不靠岸。事实上,只要能绕过成山头航线就将在山东半岛的庇护下,半岛上的那些丘陵,将会过滤掉强烈的西北风,让接下来的航程变得非常安全。反之,成山头则是最风大浪急的点。田豫判断,吴国使团无论如何都会从此经过,并靠岸避风的。

为此,田豫下令在成山头及相邻海岛部署伏兵,静待吴人自投罗网,自己则登上成山观察敌情。对于田豫的这个守株待兔之法,青州诸将都是抱着怀疑和看笑话的态度配合的。海洋那么大,他们不认为吴人会那么蠢,就正好跑到设有伏兵的点登陆避风。结果却正如田豫所预料的那样,吴国船队在接近成山头时,被风浪吹向岸边纷纷触礁、搁浅。不管之前有没有计划在成山头靠岸,都不得不弃舟登陆。

接下来就是一场收割了,上岸的吴军尽皆被魏军斩俘,周贺本人亦命丧当场。吴国使团还带着贸易的任务,公孙渊为示友好也要回礼给孙权。船上所载珍宝、货物不少。大胜之后,青州诸军纷纷下海争夺船只和战利品。田豫担心留在船上的吴军会拼死反抗,本是不允许这样做的。无奈之下,青州诸将都不听从他的命令,还是各行其事。至于说这些青州将士中,有多少和当年那些军纪溃散的青州兵存在关联,就不得而之了。

田豫在青州地界取得了一场大胜,却让当时的青州刺史程喜很不开心,就像当王严认定田豫抢了自己风头一样。田豫的平州刺史,是要等到拿下辽东之后再上任。现在还是以太守之职来督领青州诸军。作为刺史的程喜见一个官职比自己低的人,在自己地面上指挥自己的部下,有不服之心是很自然的。事后以田豫私自将战利品分给官兵,没有上缴府库为由参了田豫一本。田豫因此而没有得到任何奖赏。

东吴这边倒也不能说是全军覆没,作为副使的裴潜带着残余的船只逃归东吴。虽然回程路上遭遇了伏击,但北连公孙渊的任务还是完成了。当年十二月,公孙渊派出的使者宿舒、孙综也到了建业,表示公孙渊愿意向东吴称臣,还进献了貂皮、良马等辽东特产。这让孙权非常高兴,遂于次年(公元233年)再次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中郎将万泰、将军贺达等人,携带大量珍宝前往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并加九锡。

为了坚定公孙渊反魏的决心,东吴使团这次随行的军队号称万人(实则七、八千)。对于花那么大血本笼络公孙渊,张昭等重臣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就算要拉拢,派些兵将护送公孙渊的使者回去,以示两家结盟也就是了,如此兴师动众搞不好会鸡飞蛋打,但却依然不能阻止孙权的这次海上大冒险。

孙权上位的局势(详解孙权的海洋战略)(7)

事实上,公孙渊的确没有做好准备,虽说远交近攻是正常操作,但东吴毕竟道远,曹魏就在左近。公孙渊还是担心一旦与魏国翻脸,自己会被讨伐。公孙渊的做法本质是在脚踏两只船,就像孙权之前一度与魏、蜀两家都不撕破脸一样。派使回访本是正常礼节,不过孙权那么热情,搞出那么大阵仗,这就逼着公孙渊必须做选择了。要么接受孙权的册封做燕王,着手准备迎接魏国的北伐;要么吞了孙权的大礼,顺便拿东吴使者的人头送到洛阳。

相比第一条路,第二条路要安全的多,两边的好处都能占。东吴的使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溯辽水而上前往襄平册封公孙渊。包括:张弥、许晏、万泰,以及上次侥幸逃出生天的裴潜四人,;一部分不下船,由将领贺达、虞咨统领驻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沓氏县的港口(史称“沓津”),也就是现在的大连做后援。深入内陆的使者这些人都成为了公孙渊的刀下之鬼,那些携带的珍宝亦都尽归公孙渊所有。

接下来,公孙渊本来还想把贺达等人诱上岸。只是后者察觉有异没有上当,被公孙渊强攻之后,逃回了东吴。值得一提的是,被俘的四百多吴国官吏、随从有四百多人,被分散安置在辽东各郡,其中杜德、田疆、张群、秦旦等六十人被流放到玄菟郡,安置于百姓家。这样呆了四十多天后,中使身份的秦旦和田疆等人商议,觉得自己有辱皇命,与其这样苟且偷生,不如拼死一博,杀了玄菟的地方官员,烧了城“为国报耻”。

敢这样做,一是在这塞外之地生不如死;二是玄菟郡是从朝鲜半岛西迁,割辽东之地重建的,人口非常少。少到城里只有二百户人家。正是因为人口太守,虽然当时的玄菟太守王赞提前获知消息关闭了城门。流放至此的吴人们还是翻越城墙逃走。就这样向东逃了六七百里地。期间张群因为膝盖有伤不想拖累大家,还提出让大家不要管他,快些逃命。杜德对他说“万里流离,死生共之,不忍相委”,自愿留下来照顾张群,然后让秦旦和田疆继续往前逃。

孙权上位的局势(详解孙权的海洋战略)(8)

想就这样逃回东吴显然是不可能的,吴使们是想逃到高句丽人那里去。说词也都想好了,只说他们原本是受吴国皇帝所托,前来策封高句丽王出的,而且还给高句丽王带了很多赏赐,结果半道为辽东所劫。如果高句丽王信了,便会有一线生机。最终秦旦等人果然见到了高句丽王。高句丽一直被辽东公孙氏打压,一听孙权不远万里来与之结盟,当即欣然受诏,不仅派人蹑着秦旦,去野外把还在吃野菜野果活命的张群、杜德给接了过来,还派出二十五人所组成的使团,送秦旦等人由海路归吴。

死里逃生的秦旦、杜德等人回到吴国见到孙权,真是悲喜交加不能自持,孙权同样感动他们的壮举,全部拜为校尉。一同前来的高句丽使者还携带了貂皮千张,鹖鸡(雉鸡的一种)皮十张作为贡品。孙权这边自然也是要回赠丰厚的赏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外的能跟高句丽结盟,使者们也算是不辱使命。整个故事的传奇性,堪比张骞凿空西域。

这次出使辽东不仅损失了大量财物,还折损了一千多人。吃了这个大亏,孙权终于想起虞翻的好来,要是有这个什么都敢说的诤臣在,自己事前说不定就会多思虑一下,遂下令让人去交州把虞翻找回来。如果人已经不在了,也要归葬会稽。当时虞翻已经七十,恰在使者到达之前过世,终还是没有接受到孙权的歉意。

再来说说曹叡这边。看到公孙渊做了选择,自然是不能亏待的。封王并不可能,曹魏如两汉一般是不会封异姓王的,何况曹叡这一年还刚刚把魏国的宗亲分封制度化。最终公孙渊凭借与东吴断交之举,获封大司空、乐浪公之位,仍持节督领辽东诸郡。

又是三公又是公爵,这已是在不封王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的最高封赏。只是双方都知道这是利益使然,本质并不能让彼此变得更加信任。当公孙渊在听闻魏国派来行策封之礼的使团里有一位闻名洛阳的大力士时,非常担心魏国是想借机刺杀自己,一度率领军队包围使团,险些造成新的外交危机。

四年后,在曹魏征召公孙渊入京,为他的司公之职述职的情况下。知道魏国已决心对自己动手的公孙渊,终究还是自立为燕王,并再次示好孙权,表示愿意归顺。只是孙权虽还有一颗向海之心,却不会再傻到拿资源去渤海填这个无底洞了。让孙权选,他宁愿把资源投向南海,最起码在这个方向上,不会再被人出卖。

公元242年,东吴赤乌五年(是的,又改了年号),孙权以豫章人聂友为将,校尉陆凯为副手,领军三万远征海南岛。说起来这次比征夷洲那次看起来风险要小些。一是离大陆更近;二是汉武帝时期曾在海南岛建立过统治,设立过珠崖、儋耳两郡。后来因统治成本过高,终究还是放弃了。聂友是虞翻和诸葛恪(诸葛谨的儿子)都看好的人才,却并不能就此让这次远征变得更有意义。最终东吴重建的朱崖郡,只能以雷州半岛为控制区,遥领海南岛。

孙权的这次远征海南岛,朝野上下依然是反对声一片,并且付出高昂代价。当然,于大历史层面来说,无论是对海南岛还是台湾岛的用兵,都为后世增添了一条“自古以来”的证据。只是任何地缘扩张,都要考虑一个收支平衡问题。就像俄国能够在数百年间,不懈地向连游牧民族都不愿意深入的西伯利亚扩张,是因为从中收获的毛皮能够在欧洲卖个好价钱。以东吴当时的利益诉求来说,扩张海疆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说一下与高句丽结盟的后文。一直对跨海远征抱有浓厚兴趣的孙权,对那次意外收获颇为重视。两年后(公元236年)正式派出了名为胡卫的使者渡海,试图与高句丽正式结盟。结果悲剧再次发生,由于魏国方面已经同意毌丘俭征伐公孙渊,遂遗使示好高句丽。高句丽人在把吴使留下来思考了半年之后,还是认为跟魏国结盟更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不幸的吴使,人头再次被送往洛阳。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