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的“三绝”。

比如:唐代三绝,即:"李白的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晋时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三国时期赵夫人的织锦、刺绣、丝幔被人称为“机绝”、“针绝”、“丝绝”……这些“三绝”往往是指三种高超的事物或技艺。

韦编三绝怎么看(韦编三绝值得传承吗)(1)

这里要说的是另一种“三绝”:韦编三绝。

现在的书籍是用纸张做的,书写、翻阅非常方便。但是,远在春秋时期,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当时的人要写到竹简上,一个竹简上只能写几个到十几个字。那时候的一篇文章,需要用到不少竹简,写完之后,再把它们连串起来。所以,古人写文章很简练。这也是古文言简意赅的一个原因。

当遇到大部头书的时候,需要的竹简更多。为把它们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甚至要用到熟牛皮编的绳子。不用的时候卷起来,需要翻看书籍的时候,再把竹简展开。可以想象得到,看这样的书既是脑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

古文中:韦:指熟牛皮;韦编:就是指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

《易》经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大部头的书,用了很多的竹简,用结实的熟牛皮连接在一起。古代有个人,研读《易》经,也不知道反反复复翻过多少次了,竟然牛皮做的绳子翻断过三次。如此刻苦勤奋,为后人留下了“韦编三绝”的美名。这个人就是孔子。

现代的人是很幸福的。我们不需要再翻动如此笨重的竹简。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捧起墨香的书本。但是“韦编三绝”的精神,我们是否应该传承下来?

值得每个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