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杖,是当年东北农村,土地耕种和趟地时使用的一种重要农具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牛耕图》,是我国使用犁杖的早期例证,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肘杖和前臂杖?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肘杖和前臂杖(犁杖lizhang)

肘杖和前臂杖

犁杖,是当年东北农村,土地耕种和趟地时使用的一种重要农具。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牛耕图》,是我国使用犁杖的早期例证。

犁杖由犁辕子、犁底、狗头、犁躺子、犁拖头、犁剑、犁梭子、犁梢、犁碗子、扶手、铧子、瞎摸儿、牵引嘴子等部分组成。犁杖除了铧子、犁碗子、犁躺子、牵引嘴子是铁制成外,其它部件均为木头制成。

犁杖要由有经验的木匠师傅制作,其制作过程叫“投犁杖”。好犁杖的标准是犁拖头、铧尖、犁躺子三点一线。犁拖头眼、犁剑眼、犁把眼,三眼位置及犁剑的斜度要合适,俗话说:“三眼不正,犁杖掉腚”,“一寸斜八,光吃不拉,一寸斜九,不推也走”。

犁辕子、犁底、狗头、犁躺子:犁辕子必须选择弯度适合的原生且粗细适合的树干或分杈制作。犁辕子长约2米,犁底长约80厘米,狗头位于犁底的最前端,犁躺子,位于犁底的最后端下面,是一块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的厚铁板。

犁剑、犁梢:犁剑、犁梢,是两根总体斜向平行的木方杆,横向间距大约30厘米,构成犁杖的纵向骨架。犁剑、犁梢,分别通过犁辕子,连接在犁底的前部和后部。犁辕子、犁底、犁剑、犁梢构成犁杖的整体骨架。

犁梭子、别头簪:犁梭子是安装在犁辕子与犁剑交叉点上部的一个楔形木塞,用于控制耕地的深浅。犁梭子插的深,沟就耯(hūo)的浅,犁梭子插的浅,沟就耯的深。

犁剑上边有一个“别头簪”,用于固定犁剑,使之不上下活动。

扶手、瞎摸儿:犁梢顶部安有扶手,用于控制犁杖方向。在扶手下边适当位置,安装有另一个木制把手,叫“瞎摸儿”,在耕地抹弯、回头时,用于提起犁杖底部,使之不破坏已经耕好的土地。

犁拖头、牵引嘴子:犁杖的最前端叫犁拖头,犁拖头上有拖头桩。拖头桩附近有牵引嘴子,用于固定拉犁杖的马匹绳套。

铧子:铧子,安装在狗头的最前端,是犁地最重要的工具。犁杖上所有的部件,都是为铧子服务的。铧子由生铁铸成,虽坚硬无比却很脆,犁地时遇到树根、塔头墩子等易折断,所以民间有“哪打铧子哪卸犁”的说法,说明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犁碗子:在铧子附近的“顶直儿”(也有叫顶犁儿的)上装有犁碗子,犁碗子有破茬、掏墒的作用。会把翻起来的土,全往一面垄上扣,用来整地和覆盖种子。有句俗话,形容某人喜欢占别人小便宜,叫做“属犁碗子的,总往一边翻土”,说的就是这个物件。

耍杆子:在犁拖头上,有一长约50厘米的铁制牵引链。牵引链与耍杆子连接。耍杆子分两马杆和三马杆。两马杆长约2.2尺,三马杆长约4.2尺。

破茬:种地时,民间有“两马破茬,三马掏墒”的说法。

所谓破茬,就是用犁杖把原垄浅浅趟开,深度大约5——7厘米。所谓掏墒,就是深趟原垄,用于整地或覆盖种子。

破茬要根据墒情干、湿,土地岗、洼,土质粘、沙等状况,综合分析,控制耕地深浅,一般深度约为5-7厘米。即使同一片地,甚至是同一条垄,也要区别对待。

地种完后,要用马或毛驴子拉木头磙子把垄压平,便于保墒。

换茬:每年种庄稼,有一件事情不可忽视,那就是换茬。农谚说:“换茬如上粪”,就是说某块地前一年种某种作物,到第二年要换种其它作物,一般要三年一换茬。比如头年种植高粱,第二年适合种黄豆,第三年适合种苞米。

有些作物如果不换茬,收成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茬”,分为“软茬”和“硬茬”,其中豆茬、玉米茬、高粱茬、土豆茬等叫“软茬”,软茬地块可以重茬,也可以换茬。换茬时还有一个讲究,就是“不怕重茬,就怕迎茬”,所谓迎茬,就是隔年重茬,比如第一年种了苞米,第二年种了土豆,第三年又种苞米,就算迎茬。

谷茬、糜茬叫“硬茬”,必须换茬,不能重茬。硬茬地适合扣茬,适合扣种苞米、大豆等。

三铲三趟:芒种开始铲完头遍地,要趟头遍地。趟地要选择几天没下过雨的干燥天气。常言说的好:“干天(趟地)等于上粪,湿天(趟地)等于夹棍”,夹棍,就是湿天土容易结块儿,压苗。

趟头遍地,要把垄趟成“四方头垄”。“四方头垄”,一方面可以保证植株数量,一方面可以保证水分集中在垄上不流失。

铲完二遍地,再趟二遍地,趟的越深越好,深趟的好处是使土壤更加松软,促进秧苗根系发育,具有保墒、保土和促进根系吸收氧气,促进秧苗生长的作用。

铲完第三遍地,再趟第三遍地,叫做“封垄”,把土送到垄台上,形成“尖垄”,目的是使雨水落到垄沟里,可以预防植株倒伏,促进根系吸水,预防涝灾发生。

三铲三趟,浅种深趟,是劳动人民成年累月智慧的结晶,彰显着劳动人民不畏劳苦的崇高品格,是精耕细作的典范,是丰产丰收的最有力的手段和保障。

素材提供:赵玉祥,男,1941——2018年,吉林省扶余县增盛镇教师。

于连海,男,1938年出生,吉林省扶余县朝阳公社 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