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总结【禹贡】:以“大禹”之名,行“纳贡”之实,是谓【禹贡】。

【禹贡】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的【尚书】。全文虽然只有1193字,惜字如金,行文至简,却涵盖万水千山,气候土壤,植被物产,可谓包罗万象。现代主流观点认为,【禹贡】并不是禹夏时期所做,真实作者应该是借大禹治水分九州之名,根据当时执政者的意愿提出的宏观国家治理方案。

尚书禹贡提出长江正源(读禹贡之一)(1)

无论作者是谁,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执政者托夏禹之名,按照大禹划分的九州,依千山而通万水,制五服而分等级。通过这个周密宏伟的治理方案,希望天下诸侯臣属或走陆路或沿水路,按照划分好的纳税等级制度,定期定量的给王室缴纳贡赋租税,体现了其家天下的执政理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尚书禹贡提出长江正源(读禹贡之一)(2)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禹贡】虽然本质是一部政治著作,但也是一部伟大的地理著作。

【禹贡】是中国最早记录先秦时期地理山川的一部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经典。开篇第一段24个字:“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大禹把天下划分成九州,顺着山势走向疏通河道,按照土地的肥瘠制定贡献田赋的等级。由大禹来划分土地的疆界,他们翻山越岭,用砍削的树木作为界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疆域边界。可谓千山万水,行万里路,走遍天下,治理水患,伟大卓越。

尚书禹贡提出长江正源(读禹贡之一)(3)

有个疑问,【尚书】版的【禹贡】开篇只提到了大禹干这个,大禹干那个,好像划定天下都是大禹一个人的功劳,以大禹一己之力做尽天下万事,这显然不可能。如此纷繁浩大全国性的治水和测量工程,大禹只是位领导者和指挥者,那么这些庞大的工程具体是是哪些人干的呢?

【史记】版【禹贡】的开篇介绍更为真实详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意思是:禹接受舜帝之命,与伯益、后稷一起赴任,命令天下诸侯和百姓,一起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来划分九州土地并治理水患,他们一路上翻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界标,以高山大河标定疆域边界。协助大禹治水功臣的伯益是嬴秦始祖,而后稷则为姬周先祖。

尚书禹贡提出长江正源(读禹贡之一)(4)

【禹贡】的九州山川是地理基础,五服是政治制度,纳贡保卫遵从天子是核心。

全文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4部分组成。首先依据天下的河流、山脉作为天然分界线,将全国分为9个州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的山脉、河流、湖泊各不相同,气候、土壤,植被、物产也大相径庭。

尚书禹贡提出长江正源(读禹贡之一)(5)

【禹贡】以各州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和距离京畿的远近为基础,来制定缴纳贡赋、封邦建国、遵守王法、守卫边疆、保卫天子的政治制度“五服”:甸服、侯服、绥服(宾服)、要服、荒服。统治者对各服施行不同的统治办法,每服四方各500里,层层外延,距离京城近的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远,关系越松散,其政治影响也随之减弱。先看看什么是“服”,以及【禹贡】中五服的具体实施方案:

服,本义是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説文解字】解释服,用也,使用、役使之意。后延伸为担当、承担,以致现代的服务。【禹贡】五服的意思是:五种承担责任的方式。

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典服分五等,为天子纳贡地区: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以内的需缴纳带秸秆带穗的熟谷作为贡赋(离国都100里很近,方便运输带秸秆的谷物,天子可安排国人打谷分离秸秆,秸秆和谷壳可以养马养牛);二百里以内的,缴纳谷穗(不能带秸秆);三百里以内的,缴纳带谷壳的谷粒;四百里以内的,缴纳粗米;五百里以内的缴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离国都一千里的地方是“侯服”。侯服分三等,为天子分封的诸侯地区,作为天子的耳目,奉王命侦探天下顺逆,必要时带兵勤王: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为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邦之地;再往外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建国之地。

候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也叫宾服)。宾服分二等,宾服天下共主,接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要服分二等,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荒服分二等,为天子守卫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住,不受约束,也是罪人去国流放之地。

尚书禹贡提出长江正源(读禹贡之一)(6)

五服单向二千五百里,纵横五千里,那么【禹贡】的一里是多少米呢?

根据【禹贡】的五服制度,京畿五百里范围为甸服、而外五百里为侯服、而外五百里为绥服、而外五百里为要服、而外五百里为荒服。这么计算的话,以京畿为中心,四个方向各为二千五百里,那么长宽纵横是五千里,那么一里是多少米?五千里是现代的多少公里呢?

因夏代无文字或考古可查,根据近现代历史学家公认,【禹贡】的成书为战国时期,因此可根据战国时期的一里来计算。如果根据战国出土的度量衡中的度制,即长度,一尺为0.231米,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那么战国时期的一里相当于现代的6*0.231米*300=415.8米,那么【禹贡】的纵横5000里大约是现代的2000公里范围,面积大约400万平方公里。即使统一后的秦朝面积也只有大约340万平方公里,这说明【禹贡】里的距离只是根据古人思维里天圆地方的概念,所规划的一种理想状态。

这里还有个疑点,战国六尺为一步,那就是0.231*6=1.386米,一步将近1.4米,古代一只脚的足起足落为一跬,左右脚各落一次为一步,一步等于现代的二步,1.4米为一步就可以理解了。但为什么不采用“分寸尺丈引”的传统十进制,而把一步用六进制的六尺来算呢?当时一尺固定为0.231米,常人的普通一步是1.4米,约等于六尺,以此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