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紧盯丰田奋起直追 “脱兔”终成“千里马”

汽车历史重复上演(汽车演义脱兔)(1)

上回说到,凭借与英国奥斯汀汽车公司的技术合作,日产技术和产品水平都获得了明显提升,尤其是蓝鸟轿车的推出,进一步奠定了日产立足本土并走向海外的基础。那么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日产又是如何在美国汽车巨头和本田兄弟丰田、本田的夹击下生存的呢?

率先重组 日产组建日本最大汽车企业首超丰田

随着经济自立体系的完善,1952年日本加入了IM 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55年加入G A TT,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了贸易外汇自由化的兴盛时期。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支持的刺激下,日本国内汽车需求逐渐从公司转向私人,随着而来的大量轿车市场需求也 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也就是这一时期,本田开始了向汽车行业的拓展,而已颇有经验的日产公司则加快发展步伐,全力投入产品质量和新技 术的开发研制,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实现了轿车技术赶超英国。随后日产解除了与英国奥斯汀的合作,开始全面自主开发生产各类汽车。在蓝鸟的基础上日产又 陆续兴建了许多专业化工厂来生产特定牌号的轿车(如1965年推出高级大型轿车总统,1966年推出宫廷用轿车公爵,1969年研制出G T-R汽车等)。这一阶段日产倡导“技术质量”并以此来丰富人们的生活这一企业理念也开始逐步明晰,技术成为了日产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武器。

随着产品和规模的不断扩大,1960-1962年日产在轿车市场产量首次超过丰田。到1966年,日产月产量已达到6万辆,成为了日本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家。

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和汽车工业界就认识到一旦汽车以及其零部件进口的关税取消,整个日本汽车市场对外开放,日本汽车的生产能力根本没有办法与欧美汽车 大厂抗衡(当时丰田的销售额只有通用的1/26,福特的1/4,大众的1/3),必须进行汽车工业企业的重组。时任日产社长的川又克二认为在有限的市场 上,存在着几十家的汽车厂商,只能引发更激烈的竞争,为了增强竞争实力,就应进行企业兼并。1964年4月,由日本政府牵线,日产率先进行了合并,先把日 产车身、日产内燃机、东急钢铁以及爱知机械等原来有别人投资的企业纳入到自己的旗下,1966年8月又兼并了prince公司,打响了日本汽车工业界重新 改组的第一炮。由于当时日本车迷钟爱的Skyline超级跑车原是prince公司的悍将,兼并prince公司的日产,在融合前者造车特质的基础上推出 了首款供日本皇室使用的豪华轿车PrinceR oyal,成功拓展国内市场。同年,日产在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征集车名,并从848万应征信中选定“sunny”作为新开发产品名称,不仅引起了消费者 对汽车产品的关注,还掀起了日本私人购车热潮。Sunny轿车后来也一度成为世界最畅销的小型车。1968年,日产与富士重工再结同盟,成为了当时日本最 大的汽车企业。

奋起直追 日产错失机会再次落后丰田

由于受到国内市场和资源的限 制,日本汽车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非常注重对海外市场的拓展,日产汽车自然也不例外。凭借蓝鸟打开海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日产就开始制 定出口战略,并在随后逐步把出口业务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柱。1958年不足3000辆的年出口量,到了1965年已达到73157辆,占到日本汽车出口总量 的37.3%(当时丰田出口量为63520辆,占比为32.7%),一跃而成为当时日本最大的汽车出口商。而到1969年,日产的出口量就已突破100万 辆。

不过与丰田本田主要力拓美国市场不同,日产的海外扩张显然更为花心。1960年日产成立美国销售公司,专门负责日产小轿车、卡车及其零件在美的引入和销售。除了开拓对美国市场外,日产还将触角伸到更多的地方。

1966年,日产汽车在坚持扩大出口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出口的新思路——— 不单纯扩大出口,而是根据不同市场环境,着眼于提高竞争力,并采取与出口市场相适应的经营策略。1965年1月,日产设立了加拿大日产汽车公司,以销售小 汽车和卡车;1965年7月,又跟日本住友商事等公司合作,设立了生产和装配卡车的子公司。其后,1966年5月和12月,又分别在墨西哥、澳大利亚、秘 鲁等国家设立了生产和销售汽车、卡车的子公司。而在70年代,随着日产汽车公司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它在海外设立的7家子公司5家都变成了独资经营。

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汽车企业给予了沉重打击,而以丰田为首的日本汽车却开始抓住机会逐步抢占美国市场。而这一阶段曾一度领先的日产由于领导集 团的内部权职分配发生争议,错失了发展机会,在竞争中再次落后于丰田。当丰田小型省油车型在美国畅销时,也让日产意识到了机会。1977年,日产完成领导 层整合,新上任的总经理开始将奋起直追赶超丰田定为了近期目标,并仿效丰田,开始在美的跨越发展。

为了以技术的优势顺利实现对丰田的赶 超,日产也加大技术革新进程,并先后推出了V iolat、A uster、stanga、pulsar等多品种多款式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在此基础上,1977年日产九州工厂投产并且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工 业用机器人;1978年,日产在汽车尾气排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hc、co缩减至1/10,开发出‘双插头速燃方式’等三项尾气净化系统。

全面撒网 日产海外战略确定“三角计划”

随着日本汽车在美的畅销,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了1104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国。对美出口的巨大贸易逆差也引来了 美国汽车界的强烈不满。为了保护本土企业生存空间,美国通过“汽车决议”限制日本汽车输入,并提高日产小型卡车的关税,这对于加速海外拓展的日产无疑是迎 头一击。而后起之秀的本田迅速出击,利用已有网络生产等资源,调整方向在美就地生产销售汽车,打破美国的进口限制,一举赶超丰田和日产。

本田在美成功实现本地生产也触动日产随后跟进。借助之前网络,1980年4月,日产在美国田纳西州设立了分公司,从小型卡车生产入手;1982年1月, 又设立了美国日产汽车公司,开始在美的轿车生产。当看到继思域雅阁之后,本田在美国另创A CU RA (讴歌)进军美高级车市场并获得成功过后,日产也顺势推出了无限品牌,大举抢占美国高级车市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日产确定了“三角计 划”:1/3产品内销,1/3产品出口,1/3产品转往国外生产。

在美国实施本地生产化的同时,日产仍旧没有放弃海外进程的步伐。 1980年1月,日产和西班牙的伊比利亚汽车公司合作,设立了西班牙日产汽车公司,12月,跟意大利阿尔法•罗密欧汽车公司合作,设立了生产小汽车的工 厂。1982年3月,设立了专门销售汽车及其零件的荷兰日产汽车销售公司。1984年,日产又与英国贸易、工业部在伦敦签署了在英国合资建厂,生产小汽车 的协议。

虽然日产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都落后于丰田,但海外活动却远比丰田活跃。到1983年3月底,日产汽车公司在海外的投资已达1890亿日元,相当于丰田的5倍,居日本各大工业公司之首。海外发展成了日产企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

1982年,日产公司在新办公大楼落成后,改进以前标志确认新的企业标志,开始对外统一使用“NISSAS”。

重陷困境 与雷诺结成联盟开始复兴计划

进入20世纪90年代,陷入经济危机的欧美等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其国内市场的保护,在日本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以及日元升值的压力下,面临自身产品更新不快、 内部危机意识缺乏的日产开始连续7年的亏损,到了1999年赤字已达2兆11000亿日元(2.1亿美元),其全球市场份额从1991年的6.6%降到 4.9%。巨额的亏损使得当时前来欲行收购的福特和戴姆勒-梅赛德斯都退缩了。

最终,1999年,日产汽车由法国最大汽车工业集团雷诺汽车购得36.8%的股份,组建了雷诺-日产汽车联盟。在“成本杀手”卡洛斯戈恩的带领下日产克服万难,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扭亏为盈,完成了“复兴计划”的奇迹,这是后话。

汽车历史重复上演(汽车演义脱兔)(2)

本回结语:

资源贫乏也好,强敌挡道也好,以丰田、日产、本田等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从吸收和引进出发,充分利用拥有的科技力量和管理经验,并不断 革新进步,最终建立起有着鲜明自我特色的产品开发体制、生产体制和管理体制等,也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全球汽车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于后起的中国汽 车业来说,如何借鉴日本经验,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后发制人,与这些成熟的汽车企业一争高低,也是一门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

有趣、有料、有用,尽在12缸汽车网。 欢迎关注官方12缸汽车网(kf12gang),汽车花边加车早茶(chezaocha),汽车维权加车找茬(chezhaoc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