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苏轼,却是那个把诗和远方过成生活的人。我们眼中的磨难,在他看来则是诗情画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而归来却犹是少年。

我想他是个十足的乐天派。拥有着一腔洒脱的心胸,即使一再被贬,他依旧笑对生活中的风雨。

生活对他不温柔,他便对自己温柔。被贬黄州时,钻研出了东坡肉,于是有酒有肉,好不恣意;被贬惠州时,日啖荔枝,身处蛮荒之地亦不觉艰难;被贬儋州时,教书育人,造福一方百姓。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此消沉下去,而是随遇而安。他微笑着,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于是世界以痛吻他,而他报之以歌。

我想他是铁骨柔情的墨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他站在赤壁,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用酒来面对如梦的人生,用酒来面对这漂泊的一生。酒入豪肠,秀口一吐,亦是宋朝半个华丽的篇章。

风雨再大,他吟啸徐行,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生活再苛刻,他安之若素,有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

苏轼人间如梦(苏轼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1)

他能纵情豪放,亦能收敛锐气于江海寄余生。但是他也有“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情思,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情伤。

他铁骨铮铮,从不在风雨中沉迷,亦能化为绕指柔情面对人间万物。

我想他有着世间绝无仅有的温柔与豁达。他曾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就算是曾经排挤他 ,迫害他的人,他也能真诚以待。一句“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便释怀了当年对张惇的所有芥蒂。无论世界对他多么不公平,他都怀着柔情的怀抱和从容的态度去面对。叹浮名虚苦劳神,感飞鸿踏雪泥,悟人间清欢,得精神之自由,最后也无风雨也无晴。

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出走半生,归来年少,惊才绝艳,温柔待人。有向前的勇气和后退的从容。

来源:边明星 北方文学创作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