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创造了“艺术”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定义什么是“艺术”,然而,直至今天仍然无法对“艺术”给予一个确切的唯一的定义。特别是进入现代主义阶段之后,在进化论的影响和惯性作用下,“艺术”不断翻新,并且这种翻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最终在杜尚的“现成品”观念下模糊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引出了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著名论断。自此,艺术被拉下神坛,开始全面地进入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出现泛艺术化趋向。

泛艺术化现象是指艺术向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全面打开,并与之相融合,其中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泛艺术化打破了古典艺术的概念,抹平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疆界和外延,丰富了艺术的含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艺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另一方面泛艺术化又在“艺术”的概念和符号被大量引入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同时,降低了艺术本身的崇高性和精神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艺术的含义。

什么叫艺术世俗化(泛艺术化艺术何为)(1)

从艺术的角度说,泛艺术化趋向和“人人都是艺术家”口号的提出,意味着艺术不再是由以往的“艺术家”创造,而是将艺术的创造权利归还于大众。早在上世纪20年代,林风眠就曾提出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口号,但与今天的泛艺术化状况不同的是,这个口号中隐含了艺术救国的理念,即践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以提高大众美育,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国民。因此,“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与今天的泛艺术化之间的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精神的救赎为目的,而后者则是对艺术的精神救赎的消解。

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的出现始终是与人类的精神表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表达尽管最初起源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可以被认为是艺术最初的泛化),但最终却被赋予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这是因为人类把精神看作是一种区别于物质存在的超验的存在,因而艺术不仅被神圣化,而且由此与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这种受到宗教观念深刻影响的二元世界的确立,隐含了对人的精神性表达的褒扬和对凡俗的物质世界的指斥,由此而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这也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现代理念(而在中国,早在周朝时期“六艺”概念的形成就已隐含了此种含义)。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世俗化理念的扩散,艺术的精神性表达逐渐退化而让渡与现实功利性和实用性,泛艺术化遂成为现实。

什么叫艺术世俗化(泛艺术化艺术何为)(2)

泛艺术化不仅仅是机器复制时代的产物,甚至也不仅仅是图像化的结果,而且是在商品经济驱动下文化艺术的泛化。因此可以说,今天的泛艺术化现象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普及了艺术,使原先只为少数人服务和拥有的奢侈品普及于大众,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的必需品;但另一方面却又消解了艺术的精神力量,致使艺术从人类精神的救赎和引领沦为满足现实实用功利的工具——其实用性遮蔽了精神性。尤其对艺术而言,在泛艺术化的今天,艺术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不仅使艺术的概念愈以无法定义,而且使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的难度和要求提高:不仅以往的各个艺术门类或专业领域划分愈以失去其意义,不再以画种来定义艺术和艺术家,而且几乎排除了艺术创新的可能。如何实现新的突破是对艺术家的新的考验。

泛艺术化趋向是当代社会的产物,反映了今天的社会在向着一个高度集合的方向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艺术将难以继续“独善其身”地继续保持其纯粹性和独立性,而是需要在与现实生活各个领域的融合中寻找其价值定位和形态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需要思考一个本质性问题:艺术何为?无疑,这向今天乃至未来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艺术将如何保持其独立的创新能力并以其精神的表达而引领人类精神的超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