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聊起来。朋友说:孩子语文考试考了《拇指姑娘》的作者和国家,这谁能记住啊。

我一看这不巧了吗,我家前几天考试也没答上来泰戈尔是哪个国家的人这道题。

如何选择少儿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1)

朋友说:感觉对这么小的孩子考这些,太难了。但是我的想法跟她不同

如何选择少儿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2)

我注意到今年教育部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0499号建议的答复》中,对“关于重视加强社会治理中人文素养导向的建议”做出的答复指出:

我国中小学教育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均衡设置课程,把人文素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

第一,各学段贯通设置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确保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第二,在其他课程中有机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从《答复》中可以看出,现在对中小学孩子的培养,不再是单学科的培养,而是多学科融汇贯通的综合素养教育

相信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不少教育机构也推出了人文素养、大语文一类的课程。那么我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是不是也可以给孩子渗透这些素养的教育呢?

在群里跟朋友们说我的这个想法,朋友们哀嚎:哪有时间啊?

但是我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初步的想法,那就是通过提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的方法来解决日常人文素养知识渗透的问题。

举个例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童话,讲到安徒生,那么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问孩子这样一些问题(初步设想):

除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外,安徒生童话这本书里你还喜欢哪些故事?安徒生是哪国人?在地球仪上找一找,他的国家在哪个州?他的国家有什么特点?他的国家首都在哪里?他国家的面积有多大?你自己所在城市的面积有多大?你所在的省份面积有多大?安徒生生活在什么时代?那个时代的欧洲处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安徒生生活的时代对应中国是什么朝代?那个朝代的中国有哪些你认识的名人?......(家长的工作就是在周末好好地设置这些问题,问题设置得好,深浅适中,才能让孩子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然后要求孩子通过家里的电子设备、智能音箱、地球仪、地图、相关书籍等进行资料的搜集,要求孩子最后将资料汇总,输出一个手抄报也行,视频也行,反正一周甚至两周就一个专题就行,具体每周布置的内容可以是跟着学校的课程走,也可以是最近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既不会耽误孩子太多时间,也不会让孩子觉得做起来很难。相信在自我搜集资料来整理的过程中,知识也就不知不觉地记到了孩子的脑子里。

如何选择少儿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3)

我准备从下周开始尝试让孩子来操作一下。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跟我一起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