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黄河之滨,广武山之巅,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所在,郑州荥阳桃花峪,隶属广武镇三皇山旅游景区。上个世纪90年代,桃花峪因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命名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而名传天下。

河南郑州桃花峪(郑州荥阳桃花峪)(1)

桃花峪北临黄河,南眺嵩岳,沟壑纵横,相传唐代时期,一到春季,此处山岭坡头桃花盛开而得名。桃花峪又名僧郎谷,相传晋时的高僧僧郎来到桃花峪,被这里的青山绿水和环境条件所吸引,在这里布道修行,并置果园田庄,以济封僧食斋香火,故又称此为僧郎谷。唐德宗时期,为给绍成皇后追福,在此谷广招民众,大兴土木,建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景云寺。岁月沧桑,山河流变,昔日的桃花峪已沉浸在历史的尘封里,仅留下一处带有桃花芬芳的美好的记忆。

在这里,黄河从邙山和清风岭之间奔涌而出,百川之水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塑造出广袤的黄河冲积扇黄淮海大平原,桃花峪就是这个冲积扇的轴心和顶点。桃花峪以上属黄河中游,其河道为禹王故道,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桃花峪以下属黄河下游,为明清河道,距今有500多年历史。一望无际的黄河,冲出桃花峪,进入平原,河床变宽,流速变缓,泥沙开始淤积,加之下游堤防约束,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绵延千里,蔚蔚壮观。

河南郑州桃花峪(郑州荥阳桃花峪)(2)

桃花峪以下河道宽、浅、散、乱,摆动频繁,一旦形成斜河、横河,往往引来全河之水冲击一处,就会造成巨险迭发的险恶局面。1999年,由于黄河主河道南移,主流猛烈冲刷邙山根部,山体不断坍塌、滑坡,见证楚汉争雄的汉霸二王城遗址岌岌可危。为了保护附近村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汉霸二王城文化遗址,在地方政府紧急呼吁下,由国家投资、郑州河务局承建的桃花峪控导工程应运而生。

1999年至2001年,桃花峪控导工程的修建,也有力保护了汉霸二王城遗址。汉霸二王城遗址,地处广武山顶北侧的浅山丘陵地带,北濒黄河,周围群山起伏,沟壑纵横,自古就是一处军事要地,由于数千年来受黄河等水患影响,其北墙和城内大部已不存,保留下来的只为南墙大部,东、西墙一少部分及城内南部部分区域。桃花峪控导工程始建于现有丁坝50道,工程总长5310米。工程南侧为邙岭天然屏障,对岸为武陟清风岭黄土高坎。有效地减轻了河势变化对该段滩区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使得承载了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古迹得以保存。

2001年,在桃花峪控导工程竣工之后,荥阳市政府就在广武山上修建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碑”这一标志性建筑,分界碑碑高21米(意为 21 世纪),四面玲珑旋梯联接,外部呈 H 体形(意示“黄河”汉语拼音首个字母),基座高2米,周围由台阶玉栏护侍。

河南郑州桃花峪(郑州荥阳桃花峪)(3)

朝霞绚烂,夕阳壮美,站在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碑广场,远眺飞架南北的空中天河——桃花峪黄河公路大桥,往来如织,流光溢彩,西观黄河自天际而来,山峦葱翠,峡谷万重锁大河;东望烟波浩渺浪滔滔,桃花峪外,千里堤防定安澜。游客俯瞰大河,上游黄河天际而来,水势湍急,下游黄河浩浩荡荡,千里烟波;顿生“逝者如斯”之感,追忆万古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