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送礼本来是民间礼节,一般是近亲友之间的节日和红白喜事的相互往来而现在,送礼已经失去了其原来的涵义,成为腐败的代名词许多人对送礼是反感的,却又不能不送有些人为了某经济利益的实现,对送礼乐此不疲于是便有了新的歇后语“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也能使磨推鬼”,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评论送礼之风盛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评论送礼之风盛行(送礼风不治将导致社会关系庸俗化)

评论送礼之风盛行

送礼,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送礼本来是民间礼节,一般是近亲友之间的节日和红白喜事的相互往来。而现在,送礼已经失去了其原来的涵义,成为腐败的代名词。许多人对送礼是反感的,却又不能不送。有些人为了某经济利益的实现,对送礼乐此不疲。于是便有了新的歇后语“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也能使磨推鬼。”

过去,人们向有权势的人送礼或求人办事送礼,主要以土特产品和高档商品为主。现在已经演变为送购物卡、送钱、送外币、送名贵商品、送房产、送汽车、送金银、送美色等等,其中许多送礼涉嫌行贿。

一、行贿送礼的几种情形

1、企业办事送礼。

许多企业为了企业的申报项目或某项申请利益的顺利实现,就会安排一定的礼金额度,用以打点关系。收礼人面对送礼有时会推脱一下,但最后都收入囊中。

2、专项事务礼金。

专项事务礼金一般涉及比较重要的事务。如审批项目、审批土地、行政许可审批、违规处罚减免等等。这类事务涉及企业或投资者的重大利益,礼金数额可能达到巨大标准。如果送礼人和收礼人有了权钱交易,就可能建立一种微妙的人际关系。这种送礼情形发展到无法自拔程度时,一旦事发,双方都可能陷入犯罪的深渊。

3、晋职送礼。

晋职送礼其实就是行贿买官,买官卖官是社会上公开的秘密。据不完全调查,因职务晋级送礼情形的比率已经高达两位数以上的百分点。笔者认识的一位处级干部,为了要当教育学院院长,送礼之后没有实现目的,便在一公开场合对教育局长大骂不止,说他“收钱不办事”。

4、下级机关给主管上级机关送礼。

下级机关向上级主管机关送礼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些下级机关每逢重大节日都要给上一级主管机关送礼,部门对部门、领导对领导,其目的是一下年开展工作时可以得到上级主管机关的支持或资金支持。如某市一财政局下属机构改制时,以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获得省主管部门的拨款10万元,其中的30%则回扣到拨款人手中。后来被追究了刑事责任。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年年送礼之上。

5、申请贷款送礼。

许多企业(人)在申请贷款时不仅要给信贷人员送礼,还要给负有审批权的领导送礼。最后贷款批下来后,用于送礼的钱相当于贷款额度的1-2%。如某企业向某商业银行申请的贷款额度批下来后,由于没有及时送礼,被告知:“拨款指标没有了,只能在三个月后划拨贷款。”之后,银行人员向企业介绍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为企业的暂时资金困难提供过渡借款,利息和其他费用的支出相当于4%。后来贷款人发现:该银行人员每向小额贷款公司介绍一笔业务,小额贷款公司都会按1%给银行工作人员提成。

6、教育事务送礼。

教育事务送礼是令国人无法接受也无法回避的令人痛心的送礼现象,想送孩子去一所好的幼儿园;想送孩子上一所好的小学、中学都要送礼;想选学校、选老师和班级照样得送礼。某大学的学生要想获得奖学金竟然也要向辅导员送礼,送礼基数必须是奖学金的30%。每到教师节,从幼儿园到大学,给老师送礼已经是公开现象。学生之间为向老师送礼相互攀比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甚至在一些大学里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补考的时候只要向有关老师送上一笔钱,成绩立刻过关,连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可以拿得到。很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送礼之风的熏染下,失去了高尚,失去了风采,失去了全社会的尊重。每年的教师节都会有人戏谑地说“老师的发财节到了”!

二、送礼无法杜绝的原因

1、送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以某种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送礼是正常的交际行为。

中国是礼仪之邦,送礼作为一种礼仪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逢年过节,遇有红白喜事,人们相互馈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际活动。送礼的主观愿望是向亲友奉献欢乐,是让人感到亲切和愉快的一种礼仪活动。通过送礼,可以加深亲戚的情谊,增加血缘亲情。朋友间送礼可以拉近距离,形成相应的交际圈。正常的人际交往送礼,是礼尚往来,无可非议。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送礼”一词已经改变了内涵,并开始与行贿受贿相联系。

2、利益驱动心理是非正常“送礼”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在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经济关系成为社会的主题,人与人之间以经济关系为主,社会关系降到次要地位,人开始由“社会人”向“经济人”转变。这种转变,使每个人都非常重视自我利益需要,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利益的驱动。在“经济人”心理作用下,想要办事的人就会对自己想办的事项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商业价值。“有利则干,无利不干,大利大干,小利小干;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这个观念至今仍大有市场。很多“送礼”为的是换取利益,能直接送礼最佳,如果直接送不上礼,就会通过有关系“送礼”。于是,就有人专门充当“送礼”的掮客。“送礼”者通过送礼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收礼人则是权力寻租,寻求的灰色收入。双方心照不宣,一拍即合,权力与金钱实现了等价交换。在这一过程中,送礼和收礼都是在利益驱动下完成的权钱交易。

3、权力缺乏监督是“送礼”现象漫延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仍然保留着许多计划经济的管理权限,致使公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职能部门掌握的各种审批权力对许多人和企业、事业单位影响极大,掌权人享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送礼”适当,就可能以小失换大利。一些单位和个人会积极向公职人员“送礼”,有些掌管权者收礼才为当事人办事。其主要原因是权力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是许多公务人员敢于大胆收礼的主要原因。笔者曾经作过不完全的调查,凡是掌握一定职权的公务人员,绝大多数人家中的经济实力与其全家的收入均不成比例,如果没有大量有灰色收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4、财务管理制度的缺陷为“送礼”提供了便利条件

许多“送礼”就是送金钱。对于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来讲,他们运用私款“送礼”有较大的蔽护性而不易被觉察。他们使用私款送礼,对掌权者实施的是腐蚀行为。但很多掌权人的“送礼”,很可能动用公款或帐外资金和“小金库”资金或巧立名目、变着花样以公款项目支出在单位财务上报销,此时他们损害的是国家利益。这种情况的发生是许多单位的监管措施有缺陷,使得一些腐败分子有空可钻。媒体上不断报道的巨贪官员之所以能够实现巨贪,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5、以“送礼”传统观念掩饰非正常“送礼”,使得一些人产生了 “送礼”的侥幸心理。

礼尚往来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往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商品社会里,许多人把礼尚往来拓展为拉关系、感情投资、行贿受贿等腐败活动。逢年过节、干部述职或换届,社会上都会掀起“送礼”的热潮。节日拜贺、生日庆典、乔迁之喜、婚丧嫁娶、子女升学都成为“送礼”的时机和理由。此时“送礼”名正言顺,此时收礼心安理得。

三、“送礼”对社会的危害性

1、腐蚀人的灵魂和人与人正常的社会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

国家工作人员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非正常“送礼”,直接腐蚀了公务人员的灵魂,污染了人与人正常的社会关系。过去那种助人为乐、自觉为人民服务的干群关系几乎看不到了,出现了见死不救、权钱交易的现象。“送礼”、“收礼”不仅使社会风气被败坏,而且还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严重破坏了党和群众的联系。此风不正,整个社会就有可能变成以金钱交易为基础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将失去存立的基础。

2、非正常“送礼”培养了滋生犯罪的土壤。

非正常“送礼”行为实际上就是向党员干部和掌权者攻击的糖衣炮弹,其最大的作用是腐蚀党员干部背离党的宗旨,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一些意志薄弱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送礼”的牺牲品。因此而犯罪的人中有很多是老干部,高级领导干部,他们为行贿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使国家和人民利益蒙受损失,同时也使党和人民政府遭受到严重的信任危机。尽管国家法律制定了多种禁止行贿受贿的规范,掌权者一旦缺失抵抗能力,就可能会成为成为金钱的俘虏,从而成为法律惩罚的对象。“金钱万能”思想,不仅污染了当代的社会,也会使下一代遭受贻害。“送礼”之风实际上是培养犯罪的土壤。

3、“送礼”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行贿受贿犯罪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之一,也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的重点反腐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各届中央领导都把整治腐败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同志有关糖衣炮弹威胁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腐败现象不能有效地制止,任其泛滥就可能会毁党亡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说:“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这股风来的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全貌’的问题。”这一警告已经被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打掉近百名“老虎”的事实所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