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中国军号 作者:耿 陈

学海无涯苦作舟小楷作品文案(士说心语写海无涯乐作舟)(1)

当我的文字第一次发表在报纸上时,那时我才大一。

当时,新训的拉练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每日白天负重跋涉,晚上熬夜采写通讯,原本只是为了完成每个学员队既定的发稿任务,没想到没过多久,我的文章就出现在院报上。至今都令我记忆犹新,也正是从那时,我不仅开始了军旅人生,更开启了我的笔耕旅程。

军校期间,我常常揣着一个小笔记本,想到了什么线索或灵感就在上面划拉两笔。课余时间就扛着编辑部的相机,用镜头记录一个个片段,回到编辑部,又在现成的报刊上学习,琢磨消息、通讯等文体的写法,也总结、感叹一些老练的编辑排版上的精妙。

那时的我绝对谈不上专业,更多的是靠着兴趣驱使下的热情去做着所有与“记录”相关的事情。

毕业后,我到了舰艇单位,在经历了不同于一般单位的漂泊后,那些在海上失去信号却异常精彩的日子赋予了我更加充沛的灵感。

不同于在校时搜肠刮肚的采编和拼凑,也不同于刚开始的一板一眼,我开始把笔触和镜头留给更多鲜活的人,我喜欢记录一个个平凡官兵在军旅人生中的悲欢、坚持、欢欣和感动,记录那些身边的“微光”,用细节去描绘宏大的生活和使命。

“你或许也曾在一个台风过境的夜晚,尝试着去拨打一通无法接通的电话,那思念随风入夜,那思念无人可说,却随雨入风,将彼端的另一份思念推波助澜。”

这是我发表在“当代海军”公众号上的一个文章片段,写下这段时,我正处在摇晃的船舱之中,夜航时涌上心头的思念让我溢出了这些文字。那也是我的文字第一次被大量转载,同在舰艇工作的不少战友告诉我,他们在阅读时不禁湿了眼眶。

受到鼓舞的我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大一的下午,我身处蜿蜒前行的队伍里,教导员挥舞着报纸说我中了稿,身边的同学拿去阅读,用已经渗出盐渍的手拍拍我,说,你这文字,读了能长力气。

于是,我开始了新的“记录”。

我写军校学员毕业分配时抉择的迷茫,写海上信号隔绝时新兵的胆怯,写退伍老兵的最后一次出航。我把寡淡的海上饮食写成“吃货修养”,把苦中作乐说的清新脱俗;我以海上航行为背景写“连载小说”,远航的战友们会互相传阅,给海上工作增添些许趣味;我还为转业的军校恩师送别,把他的军旅生涯呈于报端……

虽然风格多变,但感谢崭新的新媒体时代,这些记录“微光”的文章,才都得以发表。

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自己的收获不仅仅是发稿那么简单了。

在我的一篇描写关于老兵的文章后面,有网友评论说:“有些人一生都在守望着世人无法理解的宝藏,我们应该为老兵做点什么,致敬英雄!”在一篇描写军属不易的文章后面,有网友评论说:“感谢匆匆的路人,感谢身边的亲朋好友!你们要好好的!珍惜眼下!”

这些来自陌生人的评论,让我感到了文字的力量——原来,我的文字能在许多人的心里落下正能量的种子,让他们更加了解军人、更加了解部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至此,在我的理解里,文字,除了“记录”作用,还肩负了传递、承载感动的使命。

2020年,根据部队需要,我转改了文职,在新的岗位和领域,我仍然执笔热爱,在每年的征兵季,我撰写新兵役前训练的教案,向那些应征青年讲述部队生活;同时,我也开始记录他们在“兵之初”时的故事,整理成文,在他们入伍前争取发表,作为他们的“入伍礼物”。

这是我执笔写作、记录军旅人生的第十个年头,岗位一变再变,足迹更行更远,连身上的军装也经历了更替变换,但笔下的文字却不曾停歇。

“军旅航程或有尽,写海无涯乐作舟”。下一个十年,我坚信自己仍会不忘热爱,笔耕不辍。

军营如诗,字里行间充满深情;军营如歌,声声句句汇成旋律。军旅生活里,不止有拼搏与奋进,更有数不尽的动人故事。铁汉亦柔情,为国赤子心。解放军报客户端“士说心语”专栏,以官兵的笔端讲述身边的故事,或感动、或热烈、或传承、或震撼,记录令人铭记的瞬间,说出埋藏心底的话语。

该栏目长期接受投稿,投稿邮箱:jfjbapp@qq.com,来稿标题请注明【士说心语】。

(解放军报客户端·中国军号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