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导入,书写课题

有这样一个儿子,在他21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依然照料着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那个菊花烂漫的季节,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秋天也就成了这个儿子永生的怀念。(板书)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去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患病回北京住院,后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秋天的怀念教案第二课时(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教学后记)(1)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

第二部分(2~5):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

第三部分(6):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

2.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安慰“我”

②母亲为了不给儿子增加苦恼而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秋天的怀念教案第二课时(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教学后记)(2)

3.课文写了几次看菊花?每一次母亲和“我”都有什么样的表现?(表格呈现)

第一次---母亲:“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

第二次---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雅着你去看看吧。” 我---:“什么时候?”

第三次---母亲:“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母亲促使”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由开始“我可活什么劲儿”的绝望到最后“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的再生希望,由对生活丧失希望,自暴自弃到渐渐地对生活充满希望,懂得生命的意义。

5.本文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为何要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是,意味着对母爱和生命沉淀之后的思考与感悟,暗示作者明白了如何坚强面对生活,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秋天的怀念教案第二课时(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教学后记)(3)

四、小结课文,感受母爱

1、课堂小结(略)

2、齐读史铁生的经典语录

①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速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 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②微笑着,去唱生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多事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