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正在传唱《大禹纪念歌》歌曲讲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胼手胝足八年治水的经历,表现了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像与象相通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像与象相通吗(众还是象)

像与象相通吗

日前,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正在传唱《大禹纪念歌》。歌曲讲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胼手胝足八年治水的经历,表现了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是一首很有故事的歌——它是上世纪40年代全国“海选”的第一名作品,代表着当时文学和音乐的最高水准。

而两位作者的主业并非音乐或文学,而是美术。歌词作者阮璞,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和诗人,他和作曲的俞鹏,早年都毕业于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求学时是好友。

不过,对阮璞有研究的一些学者发现,《大禹纪念歌》现今的流行版本中一字有误。昨天,阮璞的儿子阮旭东向记者展示了1946年保存至今的首次刊发《大禹纪念歌》的杂志,“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的“象”字,应当为“众”。

71年前

这首歌是为了黄河而作

说来有趣,在阮璞的回忆录里,对《大禹纪念歌》只是一笔带过。倒是当年“海选”中位列第二的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在回忆录里详细记述了来龙去脉。

当时征集的部门,叫“黄河水利委员会”,1944年起向全国悬奖征求《大禹纪念歌》。最后一共征得96份作品,选定3名获奖者。

第一名:阮璞作词,俞鹏作曲;第二名:杨树达作词,何几作曲;第三名:杨白华作词,黄容赞作曲。

杨树达在回忆录中说,诗歌本不是他的所长,当时是因为贫困而去应征的,拿到第二名实在出乎意料。第二年,他读到了第一名的作品,对阮璞的胜出心服口服,”实较余作为美,宜其冠军也。”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众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薄衣食,卑宫宇,排淮泗,决汉汝,生民相庆免为鱼,禾黍既登修贡赋,亿万斯年,诸夏子孙,弦歌拜舞,大哉圣哉禹!”

阮璞与俞鹏的作品,作为正式的《大禹纪念歌》,刊发在1946年6月30日出版的《水利委员会季刊》上。这份刊物,至今还保存在阮旭东的家中,在阮璞的手稿之外,这是最原始的材料。

最近有不少研究者发现,原版的《大禹纪念歌》,与今天校园传唱的版本有一字之差。

“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众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

现在的版本里,“众”字变成了“象”字。从字意上说,众庶,是“众民,百姓”的意思,放在原歌词中,是指大禹顾念百姓,“象庶”则有些解释不通。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有学者推测,1946年出版的《水利委员会季刊》是繁体,众字的繁体为“衆”,繁简自动转换中弄错了。

在此之前,关于《大禹纪念歌》的出版物并不多,查阅2005年4月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禹陵志》,“众庶”就已经误为“象庶”了。

作者阮璞

学油画的他写了一手好诗

这首歌的作者阮璞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和诗人。他是湖北红安人,出生于1918年,2000年去世,其实离我们并不太远。美术界评论他——“古人说:功夫在诗外。阮先生穷毕生精力研究画学,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也就是’功夫在画学之外’。”

阮璞一生学贯中西,尊重古典,但又不薄今人。 中学时代,他迷上了写诗,新旧诗都写,又尤其喜欢写新诗,很受徐志摩、戴望舒、李金发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15岁时,他的诗就已经被频繁刊发在报刊上。

抗战胜利后,阮璞继续写象征派的诗,并编辑《武汉日报》的文艺副刊“鹦鹉洲”。他曾回忆:“鹦鹉洲上,有端木蕻良、周狄帆投稿,他们写得不太好的诗,我就毫不客气地将其扔进废纸篓。”可惜,他的诗稿大多因历史原因被毁。

阮璞最初考入时学校还叫国立北平艺专,国画老师都很有名,齐白石、溥心畬、黄宾虹、寿玺、王雪涛等,西画老师则是常书鸿、卫天霖等。他对滕固和邓以蛰教授的中外美术史越来越有兴趣,放弃了原本的油画专业,走上了史论研究的道路。

1938年,北平、杭州的艺专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成为当时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阮璞又增添了不少新老师:潘天寿、吴茀之等等,新同学则有董希文、吴冠中、张祖武、李一夫等。为《大禹纪念歌》谱曲的俞鹏也在其中,两人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毕业后,阮璞一直在高校从事艺术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整整60年,写有《论画绝句自注》、《中国画史论辩》、《画学丛证》等重要著作。对于他在中国美术理论界的地位,有“南阮北王”之说,王指的则是中央美院的学者王逊。

2000年12月15日,阮璞在武汉逝世,众多美术界人士赶去武汉,向这位受人尊敬的学者作最后的告别。在他所培养的学生中,包括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罗世平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皮道坚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的黄专教授等,都是现在美术史论界已有成就的学者。

今天《大禹纪念歌》的再度流行,也让我们窥见了这位学者的全面与通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