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点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程度,那基本就是倾尽所有了那么朱标如果没有意外病逝,顺利即位是否会改变大明的局势?那基本是必然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朱标的具体简介:,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大明第一太子朱标是史实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大明第一太子朱标是史实吗(大明皇朝的意难平)

大明第一太子朱标是史实吗

了解一点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程度,那基本就是倾尽所有了。那么朱标如果没有意外病逝,顺利即位是否会改变大明的局势?那基本是必然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朱标的具体简介: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

人物生平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五日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朱标出生时,父亲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长子的出世,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得报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余,也对儿子抱以极大的希望。龙凤六年(1360年,至正二十年),便让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儒家教育。

龙凤十年(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并立朱标为世子。吴元年(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令十三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借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朱元璋教导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命中书省择官辅行,凡所过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过太平,访陈迪家,赐白金五十两。至临濠,告祭祖墓。该年冬,跟随朱元璋观郊坛,令左右导之农家,遍观其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朴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册为皇储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朱元璋欣然同意。中书省、都督府刚刚成立,请以朱标为中书令,朱元璋不许,说:“儿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宜尊礼师傅,习经传,博古通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务重,皆令启闻,何必为中书令?”。

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此外,朱元璋还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个才俊青年伴读。在教学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朱元璋自己也时常赐宴赋诗,商榷古今。他曾特地对教育太子和诸王等人的儒臣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要不得。你要用实学教导,用不着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 [7] 故此,除了让太子诵习儒家经典,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又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太子讲授。朱元璋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东宫及王府官编辑经史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训谕太子和诸王。洪武四年(1371年)春,朱元璋制《大本堂玉记》赐太子。

他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而且还虚心求学,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后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

监国治政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标与常遇春之女常氏成婚。洪武七年(1374年)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1377年)次子朱允炆出生。这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告诫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 [9] 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在这过程中,他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终多因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詹事院,朱元璋谕令吏部侍郎侯庸:“辅导太子,必得忠正贤良之士。”,以兵部尚书唐铎兼任詹事。

患病去世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有迁都西安的想法,于是命朱标巡视陕西。同时受封于这里的秦王朱樉因为在当地多次犯错而被召回京师,朱标因此也被要求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情调解,朱元璋才让朱樉回西安。

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间还向朱元璋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八月,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靖难之役,明成祖夺位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即位后复称其兴宗孝康皇帝。

人物评价史籍评价名人评价

假如朱标不死,明朝的走向会如何。

一,假设朱标没有病故,那么首先是明朝首都迁往西安不会腰斩。朱标考察回来才病逝的,之后朱元璋太过悲痛,便彻底放弃了迁都事宜。如果没有病死,首先朱标已经上书了筹建都城的事宜,又带回了陕西地图,迁都西安基本是可以确定下来得了。受封西安的秦王朱樉刚刚因为朱标求情被放回去,肯定是要支持朱标的。这个时候是洪武二十四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还有七年,假设从这个时候准备,到朱标即位准备了七年,朱标才开始迁都,修养多年的大明五年内就能稳定。

二,新帝登基肯定文治武功都要有表示的,迁都耗费一点时间,不会超过五年,朱棣迁都花费的时间长主要是因为打了很多年仗,财力人力消耗过大。朱标参政时,明朝一直都在储存实力,并且没有内耗。朱标即位五年肯定要打仗的,毕竟北方不安分,朱标和朱棣不同的地方在于,朱标有人而且有钱。朱标即位,蓝玉是肯定死不了的,作为铁杆太子党,其实朱标死后蓝玉只要坚定站朱允文,朱元璋也不至于杀他,毕竟老朱忍他不是一天两天了,都是为了儿子。朱标不死蓝玉更不会死。再加上北方的朱棣和藩王里最擅长打仗的宁王朱权,最多两次北伐就能基本奠定北方局势。

三,对于西南的开发,朱标即位,沐英作为铁杆太子党,云南沐家不会像朱棣时期那样被边缘化。要知道沐英已经打到缅甸和越南,没有扩张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强力的支持。朱标两次北伐完成北方问题,不会超过五年。加上没有靖难带来的内耗,朱标本身又是治国的好手,不会比朱高炽差。支持沐英家族向南扩张是没有问题的。这段时间修养身息,而首都在西安,必不可少的是向西扩张,也就是说,南北西三面都可以有条不紊的扩张推进。前提是朱标在位不低于二十年。

四,其他形式的改变,首先,朱标是不会削藩的,朱标是从小标准皇帝教育出身的,自己又当了多年的副皇帝,对于自己能掌握的是不会改变现状的,众位有权势的藩王大部分都受过朱标的人情,私下关系也基本可以,没有必要削藩。明朝不会有内阁,但会出现和内阁形式差不多的机构,因为朱元璋已经废除了锦衣卫,朱元璋大部分政策朱标都是肯定的,一般也不会推翻,就算会恢复锦衣卫,也不会出现东厂这种宦官掌权的机构。朱标作为皇帝教育出身的,宦官和外戚掌权这种朱元璋重点打击的朱标肯定玩得更溜。

五,朱标即位,明朝整个政治格局都会大不相同,大明除了北上,南下和西进也是必然,可能没有郑和下西洋,但只有西南能突破缅甸,达到印度洋沿海,发展航海是必然的趋势。最关键的,朱标的继承人朱允炆有更多的成长时间,即便不能更进一步,守成是没问题的,有朱标做后手,即便朱允文削藩,削的也是同辈的,最大的对手也就宁王朱权了,不过朱权打仗厉害,政治头脑不行。至少朱标后代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因为朱标本人不会御驾亲征,对于朱标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他有一堆能打的武将人才可以用。朱允炆就更不可能了,一个纯学文的继承人,再往后御驾亲征的概率也低。

大明的走向会完全不同,因为没有靖难的内耗,加上有人才使用,北伐也不会耗损太多国力(朱棣的御驾亲征太烧钱,朱标用一半就够了),此消彼长,相比朱棣时代,大明的版图会往东南亚和西域扩张(首都西安,这个是必然),到朱允炆时代,只要,休养生息,稳步发展,进入航海领域基本是必然的。没有内阁和东厂不会衍生出国穷民富的局面。总之,朱标顺利即位二十年,大明在朱允炆时代会达到最强的形态,比现实里朱棣时代还要强几分。毕竟朱棣做到的事,如果朱标即位二十年,会支持朱棣更快地做到,因为朱标要用朱棣和朱权制衡蓝玉,他们会得到很大的重用。而朱棣做不到的事,朱标能做到,因为朱标有人能用,也敢用,很多人才不会因为靖难被杀,自然会发光发热,关键朱标不但有钱用,还很会赚钱。至于朱允炆之后的,就无法推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