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时反感发语音(跟你聊聊说话中的重音)(1)

最近,有些朋友几乎不约而同的使用了一种方法向我请教,那就是发语音过来让我来评析。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一来避免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二来我可以忙里偷闲的回答。在大家发来的语音中,我总结了最明显的两点问题:1、调值不稳或不准。2、重音不明晰。

首先我来说一说调值。调值就是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1声平、2声扬、3声拐弯、4声降。如果让我来解释调值,就如同音乐里的音符,它有标准的音高,每个字所发的音,该是什么调值就如同是钢琴上的黑白键一样,有它对应的绝对音高。俗话说:说的比唱的好听,不单单是指说的内容让人愉悦,还因为语言的音乐性所带来的旋律感,是可以达到“动听”效果的。熟练运用好普通话的调值属性,能让你的语言—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但今天,不说调值,就说重音。

我们在表述语言的过程中,普通话重音的表现形式其实是很丰富的,很多人有些许的误区,就认为重音吗!顾名思义就是使劲的发这个音,发的重一些、音量大一些!其实不然!除了音量上的扩大和减小,还有音长的增加和缩短、前后稍作停顿、利用虚声以及气声等方式。但不论什么方式,我们的目的都是在语流中,通过对比反衬,突出重点,引起听者的注意。

我听了一些人发来的录音,发现很多人将每一个字的力度说的都比较平均,对重音驾驭能力欠缺。这样的结果有两种。

问题一:轻重不分、含含糊糊,容易让别人产生歧义。

我们举个例子:一句话“我知道阿棵会唱歌。”把重音放在不同的位置上,会有什么变化呢?

重音放在“我”,对应前问:“谁知道”阿棵会唱歌?

重音放在“知道”,对应前问:你“知道”阿棵会唱歌吗?

重音放在“阿棵”,对应前问:你知道“谁”会唱歌吗?

重音放在“唱歌”,对应前问:你知道阿棵“会干嘛?”

同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表达时,一定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并对应的明晰重音。

问题二:语言平淡、没有节奏感、缺乏层次感和表现力。

表达重音的方式主要是强调:适当的加强音量和气势,能够使字音饱满有力,语流起伏铿锵,加强表现力,有效的抓住耳朵。在这里,我就跟大家分享需要重音表现的几个方面:

当我们首次提到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要重读、加强语气,以此来表达出对于这个人或者这个事物的重视!

当我们表现“一种程度”时使用的副词时,需要重读。比如:“我非常喜欢唱歌”、“他非常专业”。我们需要重读“非常”来表达“喜欢”和“专业”的程度。再比如:“我一点儿都不怕”、“他根本就是个傻子”。我们重读“一点儿”和“根本”来表达“不怕”和“傻子”的程度。

当我们表达,想突出一种感觉或是一种状态、意境的时候,我们所使用的词或者短语需要重读。比如:“当大队人马浩浩汤汤的掠过这片土地! ”重读“浩浩汤汤”,会给听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有一种画面感,说者和听者仿佛就能够看见大队人马通过道路的雄壮场面。俗话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说话也一样,要说到人的心里。这一重读对话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了丰富,分分钟带人进入角色。

我们在讲话时,会重提中心词汇,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以引发听者更加明白自己的意思,重读重提的中心词汇使说话者的情感表达的更准确、更深刻。比如:“我是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我们重读“中国”,第二个“中国”要比第一个语气更重一些。

强调某种判断时的词语,比如:“他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不是”重读。判断的词语总的来说就是表示肯定和表示否定的词,这很容易理解。

判明具有某种性质的词语,比如:“这种行为是一种欺诈行为”我们重读“欺诈”,是对行为性质的一种判定,用以引起听者的重视。

强调一种动作或者行为的词语,比如:“他随随便便就跑了”、“你就这么把它给扔了?”,重读“跑了”和“扔了”,不仅可以形象的表达这一动作和行为,而且,也能表达出强烈的不满。

在语言句子段落里有前后呼应或前后对比的时候,需要重读呼应点。比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这句话里“来”呼应“去”,“绿”对比“枯”,所以需要重读,通过对比反衬,突出想表达的情感。

以上各点,不能囊括全部,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在句子里去感觉和把握,还要从自己说话的目的出发,看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当我们能够分清轻重缓急的来表达语言的时候,那么你的语言就会变的有吸引力、让人觉得好听。

很多教材里对重音这部分的描述太过书面,也总是按教课书的感觉分类,有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越看越糊涂,所以我就尽量写的通俗、多举些例子,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更好的掌握。写到这里,我翻阅了很多书籍,冥思了很多例子,每一例句,我都会自己说一说再揣摩一下,希望尽善,然终究无法尽美,不足之处后来者自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