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论语》更新中~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多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原文)

阴阳学必读的书籍 虚空先生先上课(1)

求人之志章第三

"求人之志”,我们先来讲讲这四个字,“志”志向、方向,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想要才华,这是一种志向;我们想要博学,这也是一种志向;我们想要心静如水,是一种志向;我们想要做好事情,这也是一种志向。

“求人之志”,“求”如何求才能得到志向?得到我们想要的呢。整个第三章告诉我们,求志向是有方法的,首先肯定是向内求的,去求己的。

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素书》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求。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嗜”嗜好,“欲”就是欲望。“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我们才不被事情所累。我们为什么会活的痛苦?会有很多的烦恼,都是因为被事情所累。

被什么事情所累呢?总结起来无非两点:第一点,被自己的嗜好所产生的事情所累。第二点,被自己的欲望所带来的事情和困扰所累,想要的,喜好的。

举个例子,说特别喜爱喝茶,我们就可能被喝茶这个嗜好所累,当我们出门的时候,不能喝茶怎么办呢?喝不到我们满意的茶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开始生烦恼。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习惯睡比较软的床,我们外出的时候,如果床和我自己喜欢的不一样,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

“嗜好”用“嗜”这个字,就是很重的,不光是喜好,而是非他不可这叫作嗜。通常我们说嗜酒如命,就是我们对酒的依赖已经很过度了,很严重了,就会带来无尽的烦恼。无论我们的嗜好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都会被他所累。

比如说读书,读书一旦过度,成为一种嗜好的时候,也会被读书这件事情所累,无论我们的嗜好是什么样子的,都不能过度,一旦过度我们就开始变得身心疲惫。

“欲”欲望,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都称为欲望。我们想要得更多的名,我们就会被名所累;我们想要得更多的利,就会被利所累;我们想要得到更多的情,就会被情所累。

这里告诉我们要“绝嗜禁欲”,“绝”就是无、没有。“禁”禁止,不让它发生。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多的嗜好。我们用什么都是一样的,吃什么都是一样的,去哪里都是一样的,否则就会开始身心疲惫。

比如说即使我们出去旅行都是一样的,当我们过度于依赖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举个例子,我们依赖于自己开车,我们非常习惯于自己开车,一旦没有车开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不习惯,不舒适。打车也觉得不舒服,坐公交也觉得不舒服,坐地铁也觉得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出去旅行,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我们出去旅行本身是为了放空的,是为了放松心灵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快乐,这个时候反而产生了很多的烦恼和痛苦。

我们举了两个生活中的例子,是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说“绝嗜禁欲”我们才不被所累,就是这样的一个原理,有的人说了,我出去旅行还不至于被这件事情所累。但是我们通过这一个点,可以去无限地延伸。

有的事情没有被牵连那么多,说我出去旅行还好吧,但是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就不一定了。只要是涉及到我们的嗜好,我特别喜欢这件事情,非他不可,我们被牵累的就会越多。所以,如何才能变得清静自然?就是减少我们的嗜好,我们没有过多的喜好和偏爱,我们没有过多的欲望,没有什么东西是我非要不可的,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淡然处之,我们才不被事情所累,不被自己的心所困。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抑”就是抑制。“非”就是不好的事情,过错,不多的事情。“损恶”,损就是减少,“恶”就是恶行,我们不好的心念称为恶念,我们不好的言语称为恶语,我们做伤害他人的行为,称为恶行。

“抑非损恶”,我们要抑制不好的容易产生过错的,我们要减少我们的恶语,恶意和恶行。所以“禳过”,“禳”就是去除避免的意思,我们减少这些不好的心念,不好的语言和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避免很多的过错,避免伤害他人不让这些恶行、恶语、恶言去发生。

阴阳学必读的书籍 虚空先生先上课(2)

所以,我们一边要抑制,一边要不断地通过我们的修身,通过我们学习圣贤的文化,让它减少,最后减少到我的恶念、恶语和恶行越来越少,我们就达到了这个结果,可以去除很多的过错保持了我们自己内心的中正。内心的良善,内心的阳光。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贬”就是谢绝的意思,这里读阙( jué),“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去除。

“贬酒阙色”就是我们要谢绝酒,去除色,“所以无污”,这样的话,我们自己就会减少很多污点。

我们经常会提到一句话,“酒后失态,色能败身”,你看我们酒后是不是失态的?不光是失态,我们酒后会失去很多东西的,酒后失德,酒后失信,酒后乱性等等。并且酒后的样子是很难看的。

通常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些智者和领导,善于观察的人就会去看,你看一个人酒后所说的话,所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往往才可能是真实的,是他自己潜意识里的东西。因为平时在有理智的情况下,他是懂得抑制自己的情绪,懂得把自己更好的那一面表现出来的,可是一旦酒后的时候,就开始失态了,开始胡言乱语。

比如说一个人本来是谦谦君子,本来可能仪表堂堂,本来说话是谨言慎行的,喝完酒之后就开始失态了,那个样子是非常的难看,这个时候就留下了污点了。比如说别人看到这个人酒后的样子,他就知道了,原来这个人还有如此难看和丑陋的一面。即使他回到正常的轨迹和状态,人们也会想起他喝完酒以后不是这个样子的,喝完酒以后,这个人是没有德行的,所以就会留下污点。

“阙色”色也是一样的,我们说色能败身呀,一旦过度地贪恋美色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开始变得偏颇,就开始变得不公正。和酒一样,也可以留下污点,让别人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印象,这个污点一旦形成是很难去除的。

阴阳学必读的书籍 虚空先生先上课(3)

《素书》这个素,就是最洁白的、最纯净、最清静的样子。我们如何才能回到那个最清静的样子?就是我们减少各种欲望,我们“阙嗜禁欲”,我们没有那么多过度的嗜好,没有那么多欲望,没有那么多想要的东西,我们“抑非损恶”,我们抑制住那些不好的行为,不好的事情,我们减少我们那些恶行。“贬酒阙色”我们不饮酒,色相的问题不要过度,我们就是本然清静的状态。这个时候才是无污染的,我们才能回到素的状态。

所以,整个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得到我们想要的那个方法。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避嫌”,嫌就是嫌疑。“远疑”,疑就是疑惑。我们要避免去做一些让人疑惑的事情。

“所以不误”减少别人对我们的误解,别人为什么会对我们产生误解呢?说明我们做的事情是让对方不理解的,是让他人感觉到疑惑的,既然是让他人感觉到疑惑了,往往说明这件事情违背了我们的本意,才会招人疑惑。

我们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咱们每天去录线上课也是一样的,我们录线上课就会有很多朋友质疑,为什么会收费呢?这是因为他不理解为什么,所以这时候通常我们都会解释一番的,我们会告诉大家,因为开发线上课程需要昂贵的费用,后期大家在观看的时候会产生流量,产生费用。这么大的运作团队,每天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要产生费用,通常我们这样讲一番的时候,大家就会理解了,“原来是这个样子的,还以为你把课程放在那里,不会再产生费用了”。

当别人有疑惑的时候,我们讲出来不是想解释和证明什么,只是告诉大家,这里面还有大家可能不了解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能减少误解。

我们为什么要去这样做呢?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可能会给很多人心里留下嫌疑和怨恨,他可能因此就误了惠命。我们解释为了远离误解,往往并非为了我们自己,而是让别人减少困惑。

比如说以前的军师,行军打仗亦是如此,有时候部将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你看谋士通常会适当地和这些将领们,去讲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让他们远离疑惑,远离疑惑的时候,不产生误解,就会减少事端,否则不停地产生误解的时候,就会有是非发生。

比如我们在一个团队当中亦是如此,当出现了很多员工,或者中层领导都不理解的事情,这个时候通常智者是会解释一番的,这个解释并不是想去证明什么,而是减少误解,降低是非,否则是非和事端就会不断地被惹起。

因为《素书》告诉我们是如何外用的,这个时候并不是保持我们个性的时候,说误解就误解,我也不去解释,不去想去证明什么,这里的解释都是为了用的,如果不是为了用,无所谓,你理不理解都一样。

所以这句话我们再来理解,很有意思,首先第一点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尽量不去做引起嫌疑的事情。第二,我们非做不可的时候,我们要进行一番解释减少别人的误解。第三点,解释了如果还没用怎么办呢?“见嫌不苟免”,即使有人误解,有人产生了嫌疑,我们依然不改自己的原则和初衷继续前行就好了。

为什么要分为三步呢?我们直接说见嫌不苟免不是好了吗?这样的话会多出来很多的是非的,所以这个实在不是我们妙用的基本原则。我们基本原则是不停地减少,不停地减少,减到最低程度的时候,其实就无所谓了,保持自己的初衷就好了。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本来的嫌疑可能是十分,经过我们一番的努力可能就剩三分了,本来对我们产生嫌疑的人假设可能是十人,经过我做了大量的努力之后,可能只剩了三人。所以我们尽量减少事端,减少是非。

阴阳学必读的书籍 虚空先生先上课(4)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博学就是范围很大地去学习,博览群书。“切问”切形容的是一种急切的心情,说我不懂,我要不停的去问,这里的“问”包含了思考,体悟。

如果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或者不爱学习的人,问出来的问题也是同样没有智慧的,也同样是无关痛痒的,不能直指事情的核心。所以,只有不断地博学,不断的问,不断地思考、体悟,我们问出来的问题才是有深度的,才可以有助于我们自己去修身的。这个时候可以广知,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增长我们的智慧。

同样的道理儒家也讲给我们,《中庸》讲了五个字,学、问、思、辨、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首先,也是要博学的,审问要不停地去问。“慎思之”问过之后要谨慎地去思考。“明辨之”只有我们不断博学,不断地去问,不断地思考,这个时候我们才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才有智慧去分别一些事情是对是错,是不是属于道,是不是德,是不是符合义,合不合理的。明辨以后,为了什么呢?“笃行之”,是为了自己要行,自己要去实践,用来修身的。

我们经常讲说,人要懂得修身之道,那修身之道到底是什么?我们该依照什么样的方法去修身呢?所以离不开博学,审问、慎思、和明辨,我们只有有了前四步,我们才知道我们该如何去修身。

我们引用了《中庸》,学、问、思、辨、行,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到《素书》,他所讲给我们的道理是相同的。“博学切问,所以广知”这是知道,产生了智慧。接下来讲——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如何修身呢?要“高行微言”,我们的行为是高尚的。高和微是两个反义词,微就是很小的意思。我们的行为是高尚的,语言却是很谦卑的,所以修身。如果人一旦言高于行,别人就会知道了,此人华而不实,讲的多,可是做的少。

你看在一个企业和团队当中也是一样的,有很多这样的人,言高于行的,说的头头是道,每天讲很多的话,承诺很多的事情,可是真正做出来呢,结果并不好,和自己所说的也并不相同,到处去承诺,讲话是口无遮拦的,自己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懂,也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到,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变得不喜欢这种人了。因为言过其实,讲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所以说,我们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要想让自己去修身,要想让自己变得中正,而有智慧,行为是高尚的,可是言语却是很谦和的,很谦逊的,很低调的,这个才是修身之本。

我们再来看“求人之志”,我们说如何修身,怎样才能修好我们的行为?很简单,方法给到我们了“高行微言”。

我们如何才能变得博学有知识、有涵养?我们如何才能变得有智慧?很假单,方法告诉给我们了“博学切问”。

我们如何才能减少别人对我们的误解?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的,我做事情别人总误解我怎么办?生活当中总招小人怎么办?别人总是不信任我怎么办?《素书》方法告诉我们了,很简单呀,“避险远疑,所以不误”,这样就可以减少别人对我们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