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本课二则文言文分别是《学弈》、《两小儿辩日》,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大意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全文共五句话,虽不足百字,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道理说得深刻透彻。第一句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由此引出下文。第二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分别写了两个学棋的人的学习过程: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讲,另一个人表面虽然在听,实际上却神游八荒之外了。第三句说明了学习的结果,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下棋,但学习效果差异巨大,对比鲜明,令人忍不住探究背后的原因。第四、五两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总结了全文,让我们意识到是因为不专心致志,所以才会落后。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六年级下册14课文言文两则讲解(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材解读与学法指导)(1)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大意是: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前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

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以人物对话的方式,紧扣“辩”字,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文中出现了八个“日”字,反复强调所辩的对象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和现象。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将开头处的悬念一笔击破,结尾留有无尽余味。《两小儿辩日》所表达的道理可以这样理解: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

六年级下册14课文言文两则讲解(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材解读与学法指导)(2)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弈秋在教两个人下棋,两个学习下棋的人神情截然不同:右边的人托着腮,看着棋盘认真思考;左边的人手里拿着棋子,头却抬起来看着天空,等待鸟来。这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学弈》的故事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会写“援、俱”等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二、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都容易写错。“援”右边是“爱”,不要写成“爱”;“爰”字的第六笔横要比第五笔橫略宽。“俱”字右边的“具”内部为三横,不要少写一横。“弗”是独体字,要注意观察字形结构,书写时注意第三笔为竖折折钩,第四笔为撇,不要写成竖,第五笔竖要比第四笔撇略长。“辩”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注意中间部分窄一些,三个部分要写紧凑,“辛”第七笔竖要变成撇。

三、朗读、背诵指导

可以先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通过细读重点句,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在理清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

六年级下册14课文言文两则讲解(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材解读与学法指导)(3)

读不准的字音,可以联系注释和上下文,理解字义,从而确定读音。如,“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句中都含有“为”字,读时容易混淆,可以联系下文发现第一句中的“为”是“认为”,所以读第二声,而通过注释可以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因为”,所以读第四声。

其次,要把握节奏和停顿,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如: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为是/其智弗若与?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遇到语气词“矣、也、与,乎”时,要读出恰当的语气,如,“弗若之矣”中的“矣”,“非然也”中的“也”,可用重读的方法读出陈述、判断语气;“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乎”,可用提高声调或重读的方法读出反问语气。

在熟读的基础上,可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进行背诵。《学弈》可按照“专心学习的人一无心学习的人一学习结果一原因判断”的顺序背诵;《两小儿辩日》可根据“孔子见小儿一小儿辩日一孔子不能决一小儿笑”的顺序背诵。

四、阅读理解指导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意,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多种方法来理解大意。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善”字,“孔子不能决也”的“决”字,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字义来推测。又如,“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为”,结合注释可以知道在这里“为”同“谓”,表示“说”。再如“思援弓缴而射之”的“之”字,可以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判断出“之”指代的是鸿鹄。还要注意通假字,如,“孰为汝多知乎”的“知”字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六年级下册14课文言文两则讲解(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材解读与学法指导)(4)

对于句子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两个句子,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联想早晨和正午时太阳的大小差别和冷热对比,从而理解两小儿各自的论据。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两则故事的内容。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注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还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习《两小儿辩日》,明确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

可以先读读两小儿的对话,说说对话的内容,再找出各自的观点和相应理由。如,“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也”,这是其中一个小儿的观点;在说明观点时,他的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是他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远者小而近者大”则是他根据现象得出结论的依据。

六年级下册14课文言文两则讲解(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文言文二则教材解读与学法指导)(5)

在理清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之后,进一步展开思考。如,说说两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去发现一个以视觉效果为依据,另一个则以对温度的感知为依据。由此可以提出问题:两小儿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吗?为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可以发现: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有事实和常理作为支撑,所以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服对方,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欢迎关注“烛光照耀星空”。假如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私信探讨;假如你对文本有更深更广更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