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的酱菜园六必居原名六心居,为什么改名,门匾是谁所题?这背后有什么故事?为什么一场题匾风波搅动了大明官场风暴?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

《竹枝词》云: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都人争说前门外,四百年来六必居。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

北京前门外有一条胡同叫粮食店街,临街有一家店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就是已有四百八十七年历史的六必居酱园。六必居自产自销的酱菜,清代作宫廷御品。为送货方便,清朝宫廷还赐给六必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这两件衣帽一直保存到1966年。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

六必居的酱菜,早在明清时期即十分热销,上至皇宫贵族的满汉大席,下至百姓庶民的家常饭桌,都有一两碟六必居的甜酱小菜。

六必居的酱菜所以出名,与它选料精细、制作严格分不开,选菜讲究产地、规格、时节。老秧瓜必要“七寸白”的成熟;芥菜头必要“两道门”的均匀个;糖蒜选用长辛店李家和赵辛店范家栽培的“白皮六瓣”大蒜,每头约重55克,夏至前三天必须采收;制作甜酱包瓜,则用小红门牌坊村王家生产六七成熟的“八道黑”香瓜;莴笋选用广安门外太平桥生产的青莴笋。黄瓜要大兴产的,不但要求条顺,还要顶花带刺,个头四至六条一斤;小酱萝卜也要求四至六条一斤。加工甜面酱的白面选自京西涞水县。

关于六必居店名的来历和六必居的匾额来历,在社会上流传有好几种说法。六必居店名的来历,据说是因为所经营之物为柴、米、油、盐、酱、醋六种,这六种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所以起名为六必居。还有人说是六个寡妇开的。但不管哪一种都只是民间传说,增加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六必居的神秘色彩。

又相传六必居原不叫“六心居”,是山西临汾西社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又是六个人合开,所以就取名为“六心居”。

店铺的牌匾,也有几个说法,有人说是严蒿做大官之前写的。因为只是个闲居在京的小人物,所以没有落款。还有人说,匾是严嵩当了大官之后题写的。掌柜想提高自己的身价,便托夫人求严大官人写块匾。夫人心生一计,每天练字写六必居三个字。一天,严嵩刚巧看到夫人练字,就顺手写了六必居三个字,让她当贴用。很快严嵩的手书传到了掌柜的手里,不久一块黑地儿金字大匾便悬挂在六必居的门楣上,匾额自然没有落款。还有一种说法是六心居”发展壮大后,就想找个书法很好的人来题匾以提高小店的名气,于是他们便找到了严嵩。严嵩挥手提笔写下“六心居”三字,但写完之后他总觉得不舒服,转身对赵氏兄弟说:“‘六心居’这个名字不好,一起做生意有六条心,生意怎么可能做好呢?”于是严嵩就在“心”字上加了一撇,就成了今天的“六必居”。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

而据史料记载,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确由山西临汾人赵氏三兄弟创办。最初,这里是一家酒店,为保证酒味醇香甘美,这家作坊曾制订了六条操作规则: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六必居”由此得名。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题写牌匾的经过演绎成了下面的故事:

在严嵩行将倒台的前夕,六必居赵老板亲自上门来送最后一次新腌的季菜。严嵩向赵老板说,以前你老求我题匾,我都没有写,今天就满足你。结果赵老板已知严嵩快要倒台,委婉跪地求饶:我们是小本生意,实在承受不起有劳阁老题字。这事被嘉靖皇帝知道,逼着严嵩在皇帝精舍大殿当堂题写,嘉靖帝并提出将“心”改“居”,以示“六合一统,天下一心”意。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5)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6)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7)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8)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9)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0)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1)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2)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3)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4)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5)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6)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7)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8)

四年后,到了嘉靖44年七月,奉命从江西兴国知县任上调任户部主事的海瑞进京途中,顺路去六必居买酱菜,见店里生意冷清,觉得“心”改“必”字如同在心上插了一把刀,生意自然萧条,又认为世人误解了“必”字,遂主动提出加“六必”新解,以“正人心而靖浮言”。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19)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0)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1)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2)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3)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4)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5)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6)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7)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8)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29)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0)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1)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2)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3)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4)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5)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6)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7)

这六句话是“产地必真,时令必合,瓜菜必鲜,甜酱必醇,盛器必洁,水泉必香”,并告诉店家把这六句话刻成匾挂在门口,生意一定会好!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8)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39)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0)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1)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2)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3)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4)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5)

海瑞这么做是有政治含义的。从嘉靖质问“为什么叫六心居”到海瑞质疑“为什么要改叫六必居”,就可以看出两人势必有难以调和之冲突。

当时明朝国库空虚,赋徭加重,多省灾情频发,从内阁到各省官员均被拖欠薪奉,边防军饷无着,一心迷恋修道的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却让内阁一加再加拨出300万两银子修万寿宫永寿宫朝天观和玄都观。民不聊生,酱菜生意怎么能好,民怨沸腾,天下非议嘉靖久矣!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6)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7)

海瑞进京为官,已准备上疏进谏。他写给店家的六句话当场被锦衣卫拿去给嘉靖看,引起嘉靖疑心,遂命裕王抄写这六句注解并刻匾挂在店里去。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8)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49)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50)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51)

一场题匾的风波引起了明朝政坛一场政治风暴,这是后话不提。

六必居的老匾曾两摘两挂,第一次是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的时候。五月二十日,大栅栏的老德记药房大火,延烧到六必居。工友张夺标等人钻进火中,把老匾抢了来,送到山西临汾会馆里保存起来。第二年重修六必居,竣工后,这块老匾又堂堂正正地挂了起来。六必居的东家,认为张夺标抢匾有功,升张夺标为掌柜,管理六必居事务。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52)

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老匾被定为“四旧”摘掉。六必居酱园改名为“北京宣武酱菜厂门市部”。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53)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我国访问。一次,田中问周总理:“你们北京有个六必居?”周总理说“有。”,随后周总理指示:“把六必居的老匾挂出来。”第二天,这块历经沧桑的金字匾便重新挂在了六必居的门楣上,直到今天。

六必居 匾额(六必居题匾的背后)(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