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玉为了厘清酉阳全县239个姓氏来源,笔者从史料典籍、谱牒家乘、民间调查等三方面入手,对其中的136姓、259余支姓氏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基本理清了酉阳主要姓氏构成及其来龙去脉,这对研究区域性姓氏文化有一定启示、借鉴,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重庆酉阳县第一大姓?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重庆酉阳县第一大姓(酉阳姓氏来源考略)

重庆酉阳县第一大姓

□彭清玉

为了厘清酉阳全县239个姓氏来源,笔者从史料典籍、谱牒家乘、民间调查等三方面入手,对其中的136姓、259余支姓氏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基本理清了酉阳主要姓氏构成及其来龙去脉,这对研究区域性姓氏文化有一定启示、借鉴。

一、土著巴人、濮族遗裔

历史史料记载、地下文物证明,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渝东南、湘西等地是古代巴人的聚居之地,湘西一带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其后裔姓氏成为酉阳县境内最早的姓氏之一。《后汉书》:“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向氏(相)、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板循蛮夷者,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华阳国志·巴志》:“其属有濮、 苴、共、奴、宝、獽、夷、蜒之蛮。”其十二大姓,属于“巴郡南郡蛮”的有巴、樊、覃、相、郑五姓;属于“板循蛮”的有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其中罗、龚、庹(系“度”的讹诈)为三大姓氏。龚滩“板循蛮”七姓中的龚姓,或称“共”。有学者认为,共人即今板循蛮十姓中的龚姓。《元和姓纂》:“后汉蛮氏首,有龚姓。”《太平寰宇记》:“唐麟德二年(665)移洪杜县于龚湍。”即今龚滩镇。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认为“或以其地曾为龚人居住,就称它叫“龚”,“共”应即“龚”字,先称共,后称龚,其发音部位相同也。”

酉阳是古代濮族居住之地,居住在乌江流域的土著人可能是濮族的后裔。吕思勉《中国史》:“楚国的黔中郡,大概就是这一族的地方。”又说:“黔江流域的濮族,……诸蛮。宋时先有龙、方、张、石、罗五姓,神宗时,又有程、韦二姓,都通朝贡,谓之西南七蕃。”

《重庆府志》、《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酉阳州前史称有三种夷,曰仡佬、曰冉家、曰南客。”“冉家一种,其居在土官之先”。按冉敬林的说法,他们远在隋末唐初冉安昌、冉仁才、冉守忠“通牂牁,开思务”之前,就已经定居酉阳县境。

二、酉阳迁入姓氏的构成

(一)在历代征战中落业酉阳的官兵。《酉阳直隶州总志》《冉氏族谱》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冉守忠奉命入酉协助思州土官田佑恭镇压金魁领导的苗民起义,他利用当地力量,组织张、杨、安、邵、李、何、冉、谢、朱、覃十大姓土酋武装围剿起义军。因征剿有功,并封武略将军,酉阳寨知寨,后改寨为州,任第一任土知州。并“便宜行事,世袭罔替。”自此,冉氏一支落业酉阳。土司从冉守忠起至冉广烜止,共传26世,29人。《何氏家谱》:“祖籍江西。何贞于宋绍兴三年(1133)因平乱有功而落业酉阳忠孝坝“(原钟多镇),并建土知州——京洞州,后被冉土司击败。其子孙散居县境内外。

《侯氏谱》:“明元贞元年(1295)侯仁随父平乱后加封参将之职,遂即讨照落业于酉阳至龚滩座讯。”《南阳氏族谱》:“明洪武元年(1368)白武移居辰州府沅陵县杉木桅干堡。二年(1369)闻酉溪蛮叛,白龙5兄弟意欲征剿,并商议齐集移居里耶大江坪。三年(1370)白龙住石堤,白虎住山安买菜,白狮、白象、白马驻扎茶园坝杉树湾。彭、田二姓同庹有仁、吴开通、龚辅明、涂遇春、鲁文成、何茂开等与白龙5兄弟歃血为盟,共同平乱。蛮兵望风而逃,余众溃散,酉溪之地得以安宁。”自此,白氏兄弟落业酉东。《田氏谱》:“祖籍陕西。25世田海入四川酉阳司与冉土司一起平乱,病故(一说是战死)于蒲海坝。其子田世忠娶郎氏,生子3人,落业蒲海”。《邱氏族谱》:“邱应贤于明嘉靖元年(1522)奉钦命巡抚酉阳司后留下赶蛮。因功卓著而遭人嫉恨,于六年(1527)行至大小二江(龙潭河与王家河汇合处)被散蛮追至麻旺长坡杀害”。邱应贤一子名邱德(一说为邱德尚)落业酉阳。《龚氏谱》:“祖籍江西。明朝,龚大清同好友张黄一起随酉阳土司征苗后,先居酉阳城河街”(今酉阳二中、县武装部一带),“后迁居王武坝住阁巷”(今丁市镇丁市村)。

(二)为躲避战乱迁入。史料记载:公元前657年徐国灭舒,后在楚国帮助下恢复舒国,成为楚之附庸国,有一支舒氏流入黔中地。公元前615年舒叛于楚,为楚灭之,楚国将舒氏迁移至黔中地,为黔中舒氏第二支。东汉建武年间,汉王朝先后派遣刘向、李嵩、马援征讨“武陵蛮”起,又陆续镇压“武陵蛮”“长沙蛮”等起义。迫使不少苗民沿沅水、澧水、资水逆流而上,迁移到酉阳,以及渝东南、黔东北等地。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 包括“五溪蛮”等各少数民族贵族乘机起兵,夺取政权。至东晋成帝派兵征讨而以“五溪蛮”降之而结束。这一动乱时期,又有一部分苗民再由湘西江陵地,沿沅水支流酉水、锦江、清水江、和巫水向酉阳,以及渝东南、贵州、鄂西等地迁移,最后形成“尽夜郎之地多有之”的分布局面。《周书》记载:北周武成元年(559)至唐武德四年(621)中,今渝东北夔州、巫山一带出现一系列冉氏、田氏、向氏首领,反抗北周的残酷统治。起义失败后,幸存部分冉氏、向氏、田氏,多向渝黔湘鄂边五溪之地逃逸。

三)因求职创业迁入。《陈氏族谱》记载:“元末,陈忠携子“庆”隐居游学于四川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今贵州铜仁市)。酉阳冉土司闻其贤名聘入西席,于明洪武三年(1370)迁入四川酉阳司铜鼓潭上街冉家院子(另说铜鼓潭下街)定居”。陈庆子10人(9子1姑,姑适罗姓)。后将姑丈更名陈添右。陈姓列为“十大房”。《刘氏族谱》:“祖籍江西。刘虎(字实用)、刘蜡(字实全)兄弟二人在石柱司世袭父爵”。 ……刘虎率众在矿旺盖开矿。…… 其子“刘显昌于明永乐七年(1409)复迁入酉阳司治西里辖地黑石溪”(今清泉乡辖地)、“厚坪坝”(今后坪乡前锋村)各处落业。刘显昌娶秦氏,生子10人,后称“十大房“。《彭氏族谱》:“祖籍江西。彭士愁的后裔33世彭象乾自幼就读于酉阳。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他协助舅父冉御龙司政。在酉期间,他娶麻氏、继配耿氏。麻氏生4子,耿氏生5子,共9子”。其后裔居于酉东、秀山,以及湘西等地。

四)在清“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迁入。明朝就开始“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向西南大移民,至明朝灭亡仍未结束。清朝的移民始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大规模展开,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

据推算,在一个世纪内,川东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95万人。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共达623万人,占是年四川总人口的62%。酉阳姓氏迁入情况也显示这一推断,据对酉阳136姓,259支姓氏考证中,仅康熙至清乾隆年间迁入酉阳姓氏就占清代的53.99%。以下略举几例,以证其实。

根据隆氏、朱氏、谭氏、刘氏来源调查显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6),隆国华及配偶陈氏从湖南邵阳迁入酉阳司忠孝里罗葡凼(今桃花源街道东流口村)落业。祖籍江西的朱必登迁居湖南邵阳县北路新宁五都八甲(今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巨口铺镇津溪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十一世朱正楚迁入酉阳司小江里朱家沟(今泔溪镇石洞村)落业。祖籍江西的谭子兴奉令在湖广常德平叛,其子孙谭世河于清乾隆初年(1736)前后,从湖南常德卢溪县迁入四川酉阳州大江里车田东季湖(今车田乡小寨村3组)落业。清乾隆一十八年(1753)刘文质、刘文赞两兄弟因沅江水患,从湖南常德府龙阳县小桥港迁入四川酉阳州功招里毛坝场黄柏坪(今毛坝乡毛坝村4组)落业。

《贺氏族谱》:“祖籍江西吉安府永新县。……清乾隆十九年(1754),贺清仁,字弘道,从宝庆府邵阳城迁入四川酉阳州城北路四十八甲冷水泉下纸厂”(今花田乡老龙村1组)落业。《赵氏族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赵隆佐、赵隆相分别举家从湖南清泉县迁入四川酉阳州上际里黑水坝场”(今黑水镇黑水村)落业。

三、酉阳迁入姓氏的来源地及其时间

据彭清玉对酉阳136姓、259支姓氏考证:

祖籍为江西省的175支姓氏,占259支姓氏的67.57%;不详的66支,占25.48%;其余如陕西、福建、山东等外省(市)的仅占6.50%。

从何处迁入酉阳:首先是湖南省75支姓氏,占259支姓氏的28.95%;其次为江西省57支姓氏,占22%;再次为贵州省55支姓氏,占21.29%;四为重庆市38支姓氏,占14.67%;其余如湖北、四川、江苏、广东等省以及迁入来源不详的34支,占13%。

迁入酉阳的时间为:宋朝4支姓氏;元朝2支姓氏;明朝77支姓氏,占29.72%;清代163支姓氏,占259支姓氏的62.93%,其中康熙至乾隆88支(雍正6支、康熙13支、乾隆69支),占清代的53.99%;民国3支姓氏;时间不详的10支姓氏,占3.86%。

按张晓芳《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所说四川的姓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元明以前到四川定居的人,被称为“老民”“土著”。二是清代前期移民到四川者,被称为“新民”)来划分:酉阳的“老民”“土著”81支姓氏(明代77支、南宋3支、元代1支),占31.27% 。“ 新民” 163支姓氏,占62.93%。这就是说县境内“老民”仅占“ 新民“姓氏的一半,但人口估计“老民”比“新民”多。

综上所述:酉阳县境内姓氏由土著巴人及濮族遗裔、历代征战中落业酉阳的官兵、为躲避战乱而迁入的平民、求职创业者、“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的移民等五个方面群体姓氏的后代构成众多的姓氏。“老民”“土著”大姓较多,“ 新民”姓氏多,大姓较少。无论“老民”“ 新民”都为酉阳开发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编辑:姚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