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归乡过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读音问题,虽然已外出多年,能听懂家乡话。但实际使用起来,语音语法就比较生疏。比如说上街这一项,我个人就念上jie,但是家乡话念作为当“gai”。因为是赣南地区,口音偏向于客家话,我以为是地方性特色,也就没有多在意。

川渝方言是北方方言吗(街方言大部分念gai)(1)

后来才发现,这个街字读音的覆盖面,相当之广。从东西,从南到北,“街”字的发音几乎全部是“gai”。例如辽宁的十字街镇,街的读音就是“gai”;再例如湖北襄阳地区的一个街道,叫做十字街,读音也是gai;再回江西地区,上街也被念作当gai,不仅如此,东南地区的广东粤语方言中也是将街念成gai,再到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一代,也都是将街读成gai。由此可见,几乎所有地区的街字的方言读音都念作gai,而不是jie。

川渝方言是北方方言吗(街方言大部分念gai)(2)

那么问题就来了,方言是作为地域特色的一种存在,是诸多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导致的结果。除了客家人的语言分布在全国但基本保持一定特色,其他的方言有且只有自身的特点。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方言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那么“街”字的读音为何会有这么高的相似性?又是什么导致“街”这个读音从“gai”变成了“jie”?

古汉语的发源地以及变迁

川渝方言是北方方言吗(街方言大部分念gai)(3)

古汉语的发源地为黄河流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中原地区。追踪溯源,古汉语可以追朔到周朝时期的“雅言”,也就是周朝时期的“共同语”,用当代的语言理解,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但基本人人能听懂。周朝的雅言以丰镐地区的方言为基础,通过语言的融合发展而来,而这便是古汉语最早的统一形态。发展到春秋时期,古汉语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备。《论语》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时期人口流动加速。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六国君主,配六国相印,说明东周时期人口流动大大加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交流,更是加速了雅言的统一。

川渝方言是北方方言吗(街方言大部分念gai)(4)

秦汉之前,汉人人口数量较少,土地也相对集中在中原地区,语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秦朝建立之后,封建国家形成,开疆扩土成为了君王毕生的事业。从中原外迁人口成为一种常态。方言的差异化也就此拉开序幕。

先民外迁,与边远地区的外族融合,语言习惯以及特点也就逐渐形成定格。汉语也因此分化,逐渐演变为在一个地区通行的语言交流方式。但这种交流语言仅仅限于特定的地区,例如粤语只有两广地区能懂,闽南语只有福建地区能懂。

川渝方言是北方方言吗(街方言大部分念gai)(5)

回归题目,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大多数地区的方言“街“字的发音都是”gai“了。古代历朝历代的官方语言中”街“都念作gai,全国各地方言通用”gai“这个音也就不足为奇了。方言作为地区性的通用语言,但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状态中,例如西南官方在明清之前也和现在的有区别,但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吸收时代的官话。而”gai“这个读音一直都是在官话体系中的。

例如:

上gai(街),世gai(界),gai(解)放,机gai(械),gai(戒)烟,hai(鞋)子,阶(gai)级。几乎所有的“jie“字读音,都能够寻找到对应的”gai“字发音。这一点说明”街“字的”gai“发音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整个古汉语体系中的原因导致。但最早出现的”gai“字读音已经无法追根溯源,所以说文解字也就没有拆解的必要。

街从“gai“转变为”jie“的历程

川渝方言是北方方言吗(街方言大部分念gai)(6)

在清朝之前,乃至于清中期之前,“街“字的发音一直都是”gai“,而当时的官方语言是北京话,也就是当代普通话的前身。清中期京城中的”街“的读音开始发生变化,大量的晋商入京经商,当时山西人对”街“字的读音介于”gai“和”jie“之间,念作”jiai“(这个音谁会读,解释下)。经过几十上百年的融合,街字的读音开始产生变化,读音从”gai“变为了”街“。与之相应的是。所有发音”gai“的字,都慢慢地向”jie“转变。

总而言之,方言是作为地方性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鉴于此,在推崇普通话的同时,务必保护方言性质的文化传承,毕竟中国人还是安土重迁,需要叶落归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