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晋代名将杜预是他的十三世祖,祖父杜审言是声名显赫的大诗人,被称为“文章四友”之一,所以杜甫在儿子杜宗武生日时谆谆告诫:“诗是吾家事。”写诗是咱们杜家的家传手艺,你可不能丢了啊。父亲杜闲当过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母亲出身于五大姓的崔氏,只是很早就去世了,杜甫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杜甫从小体弱多病,有一年差点死掉。717年(开元五年),六岁的杜甫亲眼目睹了剑术高手公孙大娘的精彩表演,观众好像雄厚的山围绕着一片空场,一个戎装女子在空场出现了,四围充满寂静,充满紧张,等她起舞把紧张的局面冲破时,人们好像失去了固有的一切,被牵入一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

公孙大娘活力四射的表演震撼了杜甫,让他看到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多么美妙。于是他每天练习剑术,提高身体素质,到了十五岁,身体健壮如黄牛犊,整天奔走不停歇,院里有棵枣树,一日上树千回。

二十岁,杜甫辞亲远游。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大好河山可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结识优秀人物,为日后更好地​发展做准备。古人又说,“游必有方”,游历不能漫无目的游荡,要有目标。杜甫目的地就是吴越之地,江南澄清凉爽的湖水和洁白如花的女子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十四岁,杜甫科考失利,很快开始了第二次游历,这次目的地是齐赵地区。他和朋友张弓走马,在原野游猎,有一天忽然看见远远飞来一只鹙鸧,杜甫把马放开,向天空射出一箭,霎时间这只鸟儿便落在马前。他们登上泰山,杜甫举目远眺,豪气顿生,写下千古名篇《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十岁,杜甫一事无成,来到洛阳附近的首阳山下盖了几间茅屋,并且娶了媳妇。古人云,三十而立,人到中年,轻狂之气消磨,雄心壮志成空,唯余一腔彷徨。立不了业,家还是应该​成​一个的。夫人姓杨,也是望族出身。

三十二岁,他在洛阳城遇到了李白。此时的杜甫胸中依然壮气未消,写下了“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的名句,可与李白“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媲美。

当时李白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手头宽裕,他带着杜甫从夏天走到秋天,遇到了同样落魄的高适,三个失意中年人有时在城里的酒楼畅谈痛饮;有时登上​吹​台,南望芒砀山上的浮云;有时在黄昏时走上单父的琴台,北望没有边际的寒​芜​。他们白天携手同行,醉时共被酣睡,情浓不分彼此。分别时李白写道:“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飞蓬是一种白色的小花,随风飘荡,没有定所。这次别后,两人再没有见过面。

三十五岁,杜甫来到长安城。长安米贵,久居不易,由于找不到正式工作,杜甫只好给岐王等人做门客,有时间就去山野中采​撷​草药,拿到市场上卖,挣点零花钱,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寄食”生活。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此时杜甫唯一的希望,就是如何弄一口饭吃。

诗圣杜甫个人资料(一生只上三次班累计不足一年)(1)

​​四十岁,杜甫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李隆基,李隆基读了,龙颜大悦,但是没有下文。他接着又写了两篇,依然如​石投水​。多年穷困潦倒的生活严重伤害了他的身体,他还得了严重的疟疾,忽冷忽热百余日,命悬一线,差点死掉。“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正当壮年的杜甫,已经成了一个头发花白,面黄肌瘦,满脸皱纹,两眼昏花的垂垂老朽。

四十四岁,他终于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工作,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正八品下。但是没干几个月,安禄山起兵造反,杜甫在长安沦陷前一个月匆匆离开这个伤心地。他掺杂在流亡队伍里,由于过分疲劳,竟然身陷蓬蒿不能前进。和他一同逃亡的表侄已经骑马走出十里,忽然找不到杜甫,折身呼喊寻求,在极危急的时刻把自己乘坐的马匹借给他,右手持刀,左手牵缰,保护他脱离了险境。但是没走多远,杜甫还是被叛军抓住,送回了长安。幸亏他既没有地位,也没有声望,只是个满头白发未老先衰的普通下级小吏,所以叛军没有过分为难他。

杜甫困居长安,深夜举头望月,想起了滞留鄜州(今延安市南部的富县)的妻子和儿女,写下情深意切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他行走在长安街头,看着满目疮痍,写下了沉郁哀痛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二年,安禄山被儿子杀死,叛军气焰大消,杜甫冒死跑出长安城,来到凤翔,他衣袖残破,两肘外露,脚穿麻鞋,拜见了唐肃宗李亨。李亨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官阶从八品上。这份工作主要职责就是给皇帝提意见,由于提议不当,差点惹火烧身,只干了三个月,便被李亨“放还”了。同被“放还”,他跟李白又有天壤之别。李白被李隆基“赐金放还”,拿了钱满世界游荡。杜甫被放还,却连衣服和马匹都没有,“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当然这也不能怪李亨,因为李亨也缺钱。

他半道借了一匹马,历尽艰辛回到家里,写下《羌村三首》。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诗圣杜甫个人资料(一生只上三次班累计不足一年)(2)

​​四十八岁,杜甫来到秦州,靠亲友资助和卖药为生,有时无衣无食,口袋里只剩一文钱,舍不得花,留在眼前观赏。无奈写下《空囊》: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同年年底,他来到四川成都,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柟树下筑起一座茅屋。他一面借钱营建草堂,一面四处觅求树秧,还向朋友索要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草堂建成后,杜甫心情大好,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终于有了着落,此心安处即吾乡,他挥笔写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他还参观了武侯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是“喜”了不到半年,茅屋便被怒号的秋风吹破,把草堂顶上三重茅草卷走,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风定​,墨云聚集起来,雨下了一夜,屋里漏得没有一块干土,他在无眠的长夜中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十九岁年底,老友高适暂代成都尹,携带美酒来到草堂拜访,杜甫自愧没有鲑菜招待,只能劝高​適​多喝酒,并说,你坐在避风的地方,小心着了风寒:“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卸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

五十一岁,安史之乱彻底平定,杜甫闻讯,惊喜欲狂,脱口唱出一首惊心动魄的名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但是他终究没有回到故乡,一来战乱阻隔,二来没有盘缠。幸好他的故友严武当了西川节度使,他的生活重焕生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成为严武的幕僚,拜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从五品。

幕僚的生活非常辛苦。他每天天刚亮便入府办公,夜晚才能出来,因为家在城外,便长期住在府中。不但生活呆板,人事也很复杂。杜甫这时已经五十三岁,满头白发,穿着狭窄的军衣,与那些互相猜疑、互相攻击的年轻同僚周旋,心里充塞了难言的忧郁: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我老了,只想混口安稳饭吃,大家风华正茂,不要怀疑我对你们的一片赤诚。

诗圣杜甫个人资料(一生只上三次班累计不足一年)(3)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心力交瘁之时,他又添了新病——风痹。在衙署坐久了,四肢麻痹,不能正常工作。因此他多次提出辞职,严武终于在第二年春天答应了他的请求。杜甫辞职没多久,严武便病故了。杜甫在成都活不下去,只好带着老婆孩子,乘舟来到东川重庆。途中作《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时的杜甫,身体彻底垮了。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连绵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重阳佳节,五十五岁的杜甫拄着竹杖,迈着蹒跚的脚步,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放眼临眺,百感交集,作诗一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十八岁,杜甫来到潭州。他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须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须儿子代书。他住在船上,有时在​渔市​摆设药摊,出卖药物维持生活。他遇到了曾经享誉天下的乐工李龟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该年初冬,杜甫乘舟进入耒阳县境,遇见江水大涨,停泊在方田驿,五天不得食。县令聂某闻讯,给他送来丰富的酒肉。杜甫写诗感谢聂县令,由于水势不退,他无法当面把诗交给聂县令,只好掉转船头北上。水落之后,聂县令派人寻找,却无踪迹,以为杜甫必定是在水涨时被水淹死了,遂在耒阳县北不远的地方给他建了一座空坟。

杜甫在船中写下平生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回顾了自己悲苦漂泊的一生。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评价:絮絮叨叨,纯是老人病惫时,追思历历、寄谢种种情状;然细寻之,条理仍复楚楚。公诗本苦多乐少,然未有苦至此者。竟是​一篇​绝命词。

杜甫卒于舟中,死因成谜。

杜甫对于同时代的诗人,都热情地给以恰如其分的称赞和公正的评价,但是对于杜甫却十分冷淡,无论识与不识,竟没有一个人高度评价过他的诗。即使好友李白,也只是调侃他“作诗苦”,很勤奋,至于水平如何,未置一词。不仅如此,一些轻薄无学之辈还对他的诗妄加指点,杜甫遂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借他人之酒,浇心中块垒。

杜甫去世后,有人编印了他的诗集,只在小范围传看,流播不广。直到四十多年后的元和年间,经过元稹、白居易、韩愈等人大力推崇,他的诗方才慢慢流布,再过四十多年,李商隐和杜牧又推了一波,杜甫的诗名方才享誉天下,与李白并列,世称“李杜”。此时距离杜甫去世,已经过了将近九十年。

这本中华书局出版的《杜甫诗今译》,收录了杜甫112篇广为流传、被读者喜爱和重视的名诗,每篇都有杰出的专家学者参考古今多种注本和选注本撰写的题解,注释,句译和分析,喜欢杜甫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