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毅率军进入齐都临淄,搜刮宝物和祭祀重器,运回燕国。燕王亲自到济水上游去慰劳军队,颁行奖赏,犒劳将士;燕王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留在齐国进攻其余未克的城市。齐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宫殿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日常用度。齐王却傲慢不逊,卫国人气愤地攻击他,齐王又出奔到邹、鲁国,仍旧面有骄色;邹、鲁两地闭门不纳,齐王又出奔莒地。楚国派淖齿率军前来救援齐王,被任命为齐相。淖齿却想与燕国瓜分齐国,于是抓住齐王数说他的罪过:“千乘、博昌之间的方圆几百里地,下血雨浸湿衣服,你齐王知道吗?”齐王回答:“知道。”“嬴、博之间,大地崩塌,泉水上涌,你齐王知道吗?”回答:“知道。”“有人堵着宫门哭泣,却不见人影,离开时又音响可闻,齐王你知道吗?”回答:“知道。”淖齿说:“天降血雨,是上天警告你;地崩泉涌,是大地警告你;人堵着宫门哭,是人心在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而你却不知改悔,你还想不死吗!”于是在鼓里这个地方将齐王处死。

读者以为:一、乐毅攻入齐国国都临淄,这是政治及军事层面的胜利;将齐国宝物运回燕国,这是经济层面的胜利;将齐国祭祀重器运回燕国,这是精神层面的胜利。故燕昭王亲临济水上游犒劳三军,封乐毅为昌国君,也许也包含了“昌大燕国”的含义。

二、面对都城被攻破的齐湣王,首先想到的既不是与国都共存亡、誓死不屈,也不是回撤南方城池,组织抵抗,恢复国土,而是逃亡他国,显然这是一种贪生怕死、没心没肺的体现。逃到了卫国,卫国作为小国,对齐湣王毕恭毕敬,卫国君主将自己都宫殿都让出来由齐湣王居住,而齐湣王却依然傲慢无礼、出言不逊,齐湣王似乎完全没有从战败中吸取教训,也没有从流亡中感悟人性,孰不知,此时的他,已不是富裕强大齐国的王,而是国土沦丧、战火纷飞齐国的流亡的王,早已失去自高自大的资本。

三、自寻死路的齐湣王被卫国臣民驱赶出来,同是小国的邹国、鲁国拒不接纳,齐湣王才逃回齐国的莒地即山东省日照市。楚顷襄王派往救援的齐王的将领淖齿,私欲膨胀,妄想与燕国共同划分齐国而诛杀了齐湣王。淖齿孰不知,自己不同于乐毅,乐毅可以诛杀齐湣王而淖齿不可以,乐毅能够占领齐国而淖齿不能。原因如下:(1)燕国与齐国是有着亡国灭种的仇恨,燕国君臣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楚国并没有;(2)乐毅是受燕昭王委派,且率领秦、赵、魏、韩四国军队协同公开对齐作战,于五国而言是正义的,于齐国而言是光明磊落的。而淖齿是受楚顷襄王委派前往救援齐湣王而非诛杀,没有君王的授权完全是出于私心肆意而为,且齐湣王已任命淖齿为齐相反遭诛杀,于公是叛上作乱、乱臣贼子,于私是阴险狡诈、残忍毒辣,于齐国臣民而言是无法接受;(3)乐毅攻占齐国,是五国共同联盟而取得的胜利果实,而淖齿纯粹是趁火打劫,此时携强大军威的乐毅凭什么和淖齿共分齐国,五国又如何同意自己流血流汗的胜利果实与未出工出力的楚国将领分享?占领齐国,最大难点已不是是否诛杀齐湣王,而是如何安抚齐国民众,拉拢齐国勋贵,完成真正的占领。

资治通鉴读什么(一起读资治通鉴)(1)

2.荀况论之曰: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乐,大的荣耀,成为幸福的源泉。无道行的人主持,却带来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度恶化,他即使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齐湣王、宋康王便是如此。所以治理国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礼义,就可以称王,树立信誉就可以称霸,玩弄权术则必然灭亡。

读者以为:何谓荀子所说的道行?应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与礼。试问在战国时期,秦国是靠仁与礼而强大?秦昭襄王多次欺诈楚怀王,还假借以会盟为名挟持楚怀王,最终令其客死秦国。显然是严重违背了儒家仁与礼的,可是最终秦昭襄王却是极大地推动秦国的统一进程,是秦国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名君王。个人的看法是如同“玩剑者必死于剑下”,以权谋始必然以权谋终,用权谋消灭了所有的敌人,才有条件与资格讲仁与礼,也才能推行仁与礼。没有消灭所有的敌人之前,讲仁与礼,就如同徒手去和全副武装的歹徒搏斗。

秦昭襄王的强大是因为权谋,齐湣王、宋康王的灭亡也是因为权谋,权谋是通往胜利的阶梯,也是走向灭亡的路径,不是权谋不对,而是使用权谋的方式方法不对。纵观历史,仁与礼,是君王极力推广的社会行为准则,以此才能确保君王权力的永恒,而权谋是推广仁与礼的有效手段。仁与礼是君王的口号,臣民的恪守,而权谋是君王的恪守,臣民的禁止。权谋如同君王手里的皮鞭,而臣民是皮鞭下的羊群,仁与礼才能塑造出羊群的温顺性格,才能让君王更好地实现“牧羊”,羊群太多了,君主便分置诸多的“牧”,便有某某州牧,如扬州牧、荆州牧、益州牧,州郡长官就是君王的“牧羊人”。

资治通鉴读什么(一起读资治通鉴)(2)

3.领导国家提倡礼义,就无人可以加害于他。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君主守定意志,维护国家,坚如磐石,以此礼待他人,就可以产生众多的仁人志士。以此条陈布置国家刑事法律,就可以制定出良好的法律。君主极力如此主张,再率领群臣以身作则,就可以树立起礼义的风尚。这样,属下能够以礼义纲常尊崇上司,统治基础就稳定了,基础稳定国家便安定,国家安定则天下平定。因此说:用国家的权力推行礼义,一天就可以做到众人皆知,商汤王、周武王便是如此,即所谓的以提倡礼义而称王。

读者以为:如满朝悍臣、遍地匪徒,君王还能布施仁义?因仁义而残死的例子太多太多,推行仁义,制定法律,前提是掌握权力,而获得权力的过程注定充满着权谋。没有权力为保障的仁义,如同待宰的温顺羔羊。推广仁义的前提是获得最高权力,打服打怕朝臣令其恐惧,获得绝对服从,然后布施仁义,必定严格遵守并感恩戴德。否则,所谓的仁义,反被朝臣用来限制君王,而朝臣以君主所提出的仁义之名,曲解以后,实行个人利益之实。如果商汤没有赢得鸣条之战,周武没有赢得牧野之战,何来称王?是称王之后才能推行仁义。团结其他力量来颠覆原有政权,靠的是权谋,而行仁义只不过是权谋中的一部分,仅此而已。正所谓“大国畏其力,小国服其德”,商汤、周武才能称王。

资治通鉴读什么(一起读资治通鉴)(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