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欣怡

牛市与熊市是股票市场行情预料的两种不同趋势。牛市是预料股市行情看涨,前景乐观的专门术语,熊市是预料股市行情看跌,前景悲观的专门术语。但关于“牛市”“熊市”的那些事,你又知道多少呢?

其实,有关牛熊这两种动物在金融市场中的象征意义的说法并没有确切来源,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源于两者不同的战斗行为,公牛试图用其牛角将对手向上顶,而熊则通常用爪子将对手拍在脚下。这种上顶和下压的动作行为,后被引用在金融市场以描述市场的上升与下降。

另一种说法是贩卖熊皮的中间商会在收到现货前提前卖空,希望熊皮的价格下降以便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市场价格下降被称为熊市。而从前经常有牛熊斗兽活动,作为熊的对手方,牛自然就被视作市场上涨的象征。虽然说法不一,但市场中对牛市熊市的描述已达成共识,不少交易所也因此于门前放置牛熊雕塑以象征市场涨跌状态。

本轮与众不同的牛市(读创下午茶〡关于)(1)

德国雕塑家Reinhard Dachlauer设计的牛熊雕塑。来源:视觉中国

不过你知道吗?最早设立牛熊雕塑的,既不是大名鼎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亦不是位于英国的伦敦证券交易所,而是德国的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运用牛熊雕塑展现金融市场上牛市与熊市的相互较劲。从图中可以看到,两者虽然没有在激烈缠斗,但在警惕地相互对峙。

本轮与众不同的牛市(读创下午茶〡关于)(2)

华尔街铜牛成为游客摄影的网红地。来源:视觉中国

相比之下,纽约证券交易所那具著名的铜牛来历就更为传奇一些。铜牛起初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艺术家阿图罗·迪·莫迪卡的作品,本应该放在雕塑馆中。但在1989年圣诞节时候,为了早日摆脱1987年股灾的颓势,以及对美国股市强劲的呼唤,被人抬到了纽交所门前一棵圣诞树下,意外受到公众的喜爱。然而此举并没能获得纽交所工作人员的许可,据莫迪卡介绍,当时纽交所负责人表示如果他同意做一只随行的熊配对,那么他的牛还是可以重新回来的。但最终莫迪卡没有同意,所以铜牛被抬到了现在的华尔街,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本轮与众不同的牛市(读创下午茶〡关于)(3)

“牛压熊”雕塑(来源:中国新闻网)

除了全球各地的证交所门口喜欢摆着牛或熊的雕塑,有些“情绪激动”的股民也忍不住对牛熊雕塑出手了。早在2015年,一名厦门股民耗资百万,定制了一尊3.4米高的“牛压熊”的雕塑,雕塑整体上看是一只野牛,用胸口顶住灰熊的身躯,怒目而视。制作者表示,这座雕塑寄托了广大股民的希望:牛市永远强劲,熊市无法抬头。这座铜像的主人蔡铭超表示,他希望这雕塑能缓解股民失眠多梦、焦虑忐忑的“炒股综合征”。

作为开创了新中国证券集中交易先河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自然也有不少有关牛的雕塑。

据悉,位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场上的雕塑建筑《龙盈乾坤》,是由中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设计并制作,于2015年7月竣工。高48米的主雕塑部分是目前全球最高的白铜雕塑。

本轮与众不同的牛市(读创下午茶〡关于)(4)

《龙盈乾坤》主雕塑部分。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实习生 何晓玲 摄

主雕塑以牛头为基,寓意开拓耕耘、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契合了深圳“拓荒牛”的城市精神。两条蛟龙腾空而起,组成庄重遒劲的龙门,寄托着护佑吉祥和祥瑞盈门的美好祝愿;顶部是羽翼飞扬的凤凰,昂首盘旋,凌空傲视,象征着凤凰涅磐般的创新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与坚持。雕塑中间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包孕万物的太极图,立体太极的设计从一个面到十个面的翻转变化蕴含阴晴圆缺、天地轮回,体现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和谐与共融。

本轮与众不同的牛市(读创下午茶〡关于)(5)

“创业牛”雕塑。(来源:新浪微博网友@江红霄)

除此之外,深交所的侧面还有一尊“创业牛”雕塑,牛头雕塑四周围绕着一圈从300001至300028的白色石牌。据悉,这是创业板刚上市时的28家公司集资建的雕塑。

本轮与众不同的牛市(读创下午茶〡关于)(6)

深交所旧址门前的牛雕塑。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深圳人印象更深刻的,一定是深交所旧址门前摆放过的拓荒牛雕塑。拓荒牛雕塑是上市公司云南铜业在1998年赠送的,如今也被搬到了证券交易所广场。

本轮与众不同的牛市(读创下午茶〡关于)(7)

深港通开通仪式现场互送牛雕塑。(来源:澎湃新闻)

除了这些大型雕塑外,深交所还有一尊较小的铜牛,是2016年12月5日,在深港通敲锣仪式上,由港交所赠送的。同时,深交所也向港交所赠送拓荒牛,寓意深圳的开拓精神。互赠双牛寓意两地将并肩作战,共同打造两牛齐奔的市场。

其实不难看出,大部分股民和艺术家都会更偏爱牛雕塑,上市公司向交易所赠送的,也都是牛雕塑,这其中表达出的是投资者和经营者角度,期待市场只牛不熊的愿望。而基于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设计立场来说,牛熊共存才能向外界表达市场最理性的态度。用象征物寄寓人们美好的期望固然重要,但还是要理性看待,毕竟没有熊市,又何来的牛市可言呢。

审读:谭录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