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波 李林娃先生,对我来说,闻名已久四十多年前,他的名字就牢牢地记在了我的心中,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阆中放牛娃和林先生?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阆中放牛娃和林先生(李林娃先生印象)

阆中放牛娃和林先生

武江波

李林娃先生,对我来说,闻名已久。四十多年前,他的名字就牢牢地记在了我的心中。

那时我是榆次液压件厂的一名青年学徒工,对文学十分的热爱,浑身涌动着文学激情,曾在笔记本上写下诗一样的豪言壮语:念平生所爱,红岩翠柏,少年壮志,海阔天空。还写下一篇散文《一次蒸饭》,大致是说蒸米饭把米洒了,受到师傅教育的经历。那时的工人,上班前用铝饭盒带点小米,加点水,放在厂内蒸气房内,中午休息时,饭就蒸熟了。这是篇十分稚嫩的文章,像小学生作文一样。写它时我十八九岁,刚刚进厂当工人。

那时我对许多能在报刊上发表诗文的作者,从心底里充满敬意。我记得羡慕的名作者有榆次一中的刘安远老师、电影公司的徐秉琦老师、我们液压件厂的王道诚老师,还有工人作者李玉龙、崔富庆、干部陈瑞……我还到过比我大几岁的工人作者经纬厂的刘柏生、绵毯厂的岳世武家拜访学习。刘柏生写过短篇小说,岳世武热爱诗词。岳世武家藏好多书,我曾借阅过他一本精装本诗集,是李季写的《王贵与李香香》,对其中的词句印象很深,如“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岳世武还将自己的诗工工整整地写在一种精装的大本上,宛如一本印刷出来的个人诗集。那时我们常围在榆次文化馆王松山那里,王松山老师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才情、热情兼备,主办着《榆次文艺》,能把大家的诗文印成铅字发表出来。那时,我从刊物上读到一首写筑路工人梦想的诗,内心惊叹不已,在王松山老师的鼓励下,壮着胆子写了篇评论文章,那是我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作品。

然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榆次有个叫李林娃的人,写出了长篇小说《白马河畔》。我向别人打听作者情况,人家说他是榆次名人。名到啥程度?比如,北京有邓拓、吴晗、廖沫沙在《北京日报》开专栏写过“三家村札记”。他和李彦乔、李苏江三人在《榆次报》开过杂文专栏,叫“三里湾漫笔”。他们三人都姓李,被人称为“榆次文坛三李”。他那时是榆次报社副主编,后来他还被调山西人民出版社驻大寨创作组进行专题文学创作,发表了不少作品。作品《懒王之国》获了首届赵树理文学奖,《三牛戏》《作难事》《马庄汉子》获乡土文学一等奖並先后被收入山西优秀小说集;他还创作过《幸福回旋曲》《寸土》《酒楼逸事》等几部电视剧,被调到榆次文联任主席。之后他还在榆次史志办当过主任,写了上百万字的《山西上古史话》,分“尧舜禹篇、夏商周篇、春秋篇、战国篇”四部。

后来我从政了,好长时间没有关注榆次文坛的事情。李林娃也在榆次市委耿彦波书记的邀请下,搞古建研究建设了。榆次老城、常家庄园、乔家大院、乌金山、后沟古村、太原青龙古镇,到处留下了他的身影,印上了他的足迹,更重要的是,用上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成为炙手可热的古建专家,到处受邀,不再写作了。

后来,听说他退休后习画了,微信昵称为:养和翁。看了他发表在书画朋友群中的画,很有成就。有黄土高原上农家院的乡恋、乡愁,有怡人的山水草木,也有花鸟、人物。画作有的淡雅,有的鲜艳,热情满满、趣味浓浓,是养心怡神之作。特别是他的农家乡恋、乡愁画作,使人感到亲切、怅然。他的许多画参加了展出,有朋友为他的画作了系列美篇,还有许多老朋友们索要收藏。

和李林娃先生见第一面,是在今年举行的榆次张彪地方文化研讨会上。他和我相邻而坐,我们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对张彪的生平,范浩里先生总结了四句话,“满清的封疆大吏、民国的两朝将军、天津的社会名流、榆次的乡贤魁首”。李林娃先生则从榆次地方的角度,谈如何研究张彪。他说要提炼榆次人的文化精神,还引用了一些榆次方言,发言很精彩、很吸引人。他还提出搞张彪地方文化研究,要整修好张彪祠堂,要制作他本人的画像。我非常赞同并做了响应,邀请人物画家李伟先生精心绘制了张彪肖像画,赠送给张彪祠堂。

李林娃先生个子不高,现在已七十多岁了,但脸像个孩子,充满着朝气,再加上喜欢穿一件颜色鲜艳的横纹T恤衫,更显得年轻、喜气,把比他小六、七岁的我反衬得倒老气横秋了。

他为人热情,眼光敏锐,语言生动,说话幽默。在张家祠堂给我们介绍古建知识,无论是厅堂的门、柱、梁,还是院中地上的砖石拼花,又或者是元宝的造型样式,他说起来都是如数家珍。他甚至知道,张家祠堂大殿的屋檐翘角,是因为工匠的失误料不够了,为弥补过失才做成现在这样的,不料反而创作出两道优美的弧形曲线……他还说,古建筑不仅仅是一座或一群建筑,而是一处文化地,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秩、高低有定、错落有致,腾挪躲闪、藏风聚气,凝聚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他讲得头头是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他说本来退休了,不想再管事了。但看到一些地方古建搞的不对头,觉得不能让不懂古建的人把古建给改造毁了,就忍不住给他们提意见、建议。如今他又在帮着政府部门修复道北街的两处民国“煤油公司”古院。那两座古院我去看过,濒临倒塌,急需要抢救。

他热情的责任感使我想起了他对我诗文的评价。我的文章用美篇的形式发表后,后面有他热情的留言。在我《杜家山上的知青情怀》文后,他留言说:“这是我看过诸多写杜家山文章中的上乘之作”;在《思凤楼怀古》文后,他留言:“此篇短文,撰述了一个为政为民的亘古守则:顺之则昌,逆之必亡。作者以小县之史而阐明了放之万古而皆通的定律。善莫大焉”;在我的怀旧文章后留言:“情真意切,心声流淌,感人”。另外,他还留言让我多了解一些古建知识,写起来用词会更生动、准确,更富有文化含量。

我和他的合影在微信上发出后,许多朋友点赞,许多朋友认识他。老城的女导游说,李老师的样子一点都没变,很精神。他真显年轻,因他有着一颗年轻的心。

我心中涌出两句话:小城处处皆是春,榆次何人不识君!

2022.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