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霸郑庄公(八)

郑庄公继位的时候只有十四岁,他生活在春秋初期东周第一代天子周平王和第二代天子周桓王的时代,与齐僖公、楚武王并称“春秋三小霸”,都是春秋初期的三位诸侯。从繻xū葛之战后,《左传》里关于郑庄公本人的记载就只剩最后一件大事,公元前709年,周桓王十一年,“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郑庄公去世仅仅两个月,秋七月就被安葬,这不符合诸侯五月而葬的礼制。

现在来说说郑庄公的继承人问题。郑庄公早先很宠信祭仲足,是一个祭地的封人。祭地在现在河南郑州东北,封人是典守封疆之官,掌管疆界。所以,“祭”是其氏,“仲”是指他的排行,“足”则是指他的名。郑庄公以祭足为卿,祭足为庄公娶了邓国之女邓曼为夫人。“邓曼”不是名字,“邓”说明她是邓女,“曼”是邓国的姓,比如楚武王的夫人也叫“邓曼”。邓曼为郑庄公生了他的嫡长子,名字叫“忽”,按宗法制应该是将来的继承者。

统一之路秦孝公(可怜英雄身后事)(1)

但是郑庄公不是只有这一个儿子。宋国的大夫雍氏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郑庄公,称之为“雍姞jí”,“雍”是指氏,“姞”则是雍氏的姓。雍姞也给郑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作“突”,就是公子突。繻xū葛之战出主意摆鱼丽之战,让郑军打败王师的就是公子突。

就在郑庄公死了之后,公子忽刚一继位就出乱子了。

《左传》说“雍氏宗”,也就是说雍氏是很受人尊敬的,并且因此雍氏而得到宋国国君宋庄公的宠信。当郑庄公去世以后,宋庄公和雍氏就把郑国能主持大政的祭足给诱骗到宋国去。郑国原来和郐kuài国的关系不错,郐国是个夏商时期就有的古国,在现在河南新郑、密县一带。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和郐公夫人私通,并且夺取了郐国。当祭仲立了公子忽为国君之后自己出去巡察,当他要到原属郐国的留邑时途经宋国,就被宋国抓住给扣留了。

统一之路秦孝公(可怜英雄身后事)(2)

宋庄公威胁祭仲说“不立突,将死。”让祭仲改变郑国的继承顺序,废嫡长子忽,立庶子突当国君,否则就杀了祭仲。郑庄公生前也是一世英名,没想到死后居然郑国就立刻遭难了。而祭仲,屈从了宋庄公和雍氏。

公子突虽然算是雍氏的外甥,但是雍氏对他也没客气,把公子突给抓起来并且还跟他索取财物。祭仲不得不与宋国结盟,这样才能把公子突给换回来。在郑庄公安葬之后两个月,本来已经做了郑国国君的忽,也就是郑昭公不得不逃亡到卫国去了,祭仲立突为国君,史称“郑厉公”。

五年前公子忽打败北戎时齐国国君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他。但是公子忽说“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所以也就是拒绝了齐僖公。当时祭仲就告诫过姬忽,让他一定要娶文姜,说“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郑庄公内宠很多,如果你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外援恐怕不能继承君位。郑庄公当时除了嫡长子忽之外还有三个儿子:公子突、公子亹wěi 和公子仪,而且他们的母亲都很得宠,都有可能继承君位。但是公子忽不听祭仲的意见,后来娶了陈国之女媯氏。在周代除了天子之外,任何人结婚都要亲自前往迎娶。陈国命大夫(金咸)子送嫁。问题是公子忽做了一件非礼的事。按规矩应该是先祭祖庙把迎娶的事告诉祖先,然后同居。而公子忽则“先配而后祖”也就是说先同居后再祭祖。

统一之路秦孝公(可怜英雄身后事)(3)

公子忽这种非礼的行为引起了陈国大夫(金咸)子的极其不满,(金咸)子愤怒地说“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这几乎算得上是诅咒了。意思就是说这样做根本算不上是夫妇,这是欺骗祖先,不合规矩,这么做出不生孩子来。这话够狠。

干预郑国内政的宋庄公其实原来也经历过父亲宋穆公舍弃儿子传位侄儿的事,当时也曾逃到郑国。没想到现在又反而干涉郑国的继统之事。并且这一年宋庄公也积极地和鲁国加强关系,与鲁桓公两次会面,一次在夫钟,一次在阚。“夫钟”在汶上的东北,“阚”则在汶上之西。

对于祭仲,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公羊传》认为祭仲“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祭仲是个贤德的人,因为他懂得权变。如果当时不听宋国的话,郑国就会君死国亡,听了宋国的话国君能生、郑国能存。尽管立了公子突,但是拖延下去,总有机会把突驱逐出去,迎回忽。《穀梁传》则认为“死君难,臣道也。”国君有难的时候为国君而死是臣子的道义,祭仲却没有这么做。他“立恶而黜正”,屈从于“恶”而驱逐了“正”,这是非常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