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薛迎辉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冰珂

10月13日,省委宣传部举行“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发布会平顶山专场。平顶山市相关负责同志围绕“书写创新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出彩答卷”这一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平顶山未来5年发展的核心区在哪里(河南这十年平顶山)(1)

十年来,平顶山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勇毅攻坚、倍道而进,特别是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和“十大战略”牵引举措,凝心聚力创一流、开新局、走前列,破解许多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战胜许多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交出了厚重提气的出彩答卷,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694.2亿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6.8%;地方财政收入330.3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7%。可以说,平顶山已经化茧成蝶,正在绽放华彩。

调结构、促转型,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材料产业高地转变

平顶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建立介绍,进入新时代,平顶山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振兴,构建了大尼龙、碳基新材料等十大产业链条。尤其是从煤这个“化工原料之母”破题发力,由燃料到原料再到新材料高端演进,以尼龙新材料为核心主导产业建成的尼龙城从无到有、快速崛起。

如今,“中国尼龙城”落地企业(项目)200多个,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获批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此外,平顶山市太阳能光伏硅刃料产能世界第一,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全国第一,已在我国新材料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蓄动能、激活力,实现资源路径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平顶山坚定不移走好创新这个‘华山一条路’,重点实施了‘六大创新工程’,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区域创新高地,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动能。”平顶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颖说。

十年来,平顶山市国家高压电器产品质检中心、尼龙新材料检验中心、炼焦煤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达到732家,其中省级以上278家,是2012年的11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506家、21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1.7%。

更令人骄傲的是,该市尼龙新材料、现代医药两个产业研究院入选全省首批产业研究院,创新药物阿兹夫定成为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己二腈、对位芳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获得突破,高压输变电、8N超高纯铜提纯等关键技术世界领先,“高校院所 技术平台 产业基地”模式全国推广,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

强基础、织路网,实现交通节点城市向区域交通枢纽转变

这些年,平顶山着眼长远谋划布局,内畅外联协同发力,坚决补齐短板,推动优势再造,十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489.5亿元。

对内,平顶山市织密交通网、畅通微循环,平宝、平郏、平叶等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形成“两环九放射”快捷路网。

对外,该市打通大“动脉”、提升通达力,郑万高铁开通,平漯周、呼南两条高铁正在推进,孟平铁路复线、周南高速、尧栾高速、汝登高速通车,加之沙河即将复航通江达海,鲁山机场和焦唐、焦平、叶鲁3条高速陆续实施,即将成为拥有“公铁水空”综合交通网的城市。

惠民生、增福祉,实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

民生所需就是发展所向。平顶山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十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228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2%,老百姓腰包更鼓了、笑脸更多了,生活品质也更高了。

在幼有所育上,全市幼儿园达到1659所,较2012年增加1074所,增长183%。在学有所教上,投入56.7亿元实施“全面改薄”“两类学校”等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学校2831所。在劳有所得上,新增城镇就业8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8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9元,是2012年的2.1倍。在病有所医上,医疗机构达3706所,较2012年增加2647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互联网 医疗健康”模式成为全国典型。在老有所养上,建成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651个,覆盖93万老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投用。在住有所居上,改造老旧小区554个,覆盖8.4万户;实施棚改项目243个,64万人出棚进楼;城镇居民人均住房39.6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46%。在弱有所扶上,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从2012年的每月300元、140元提升至630元、420元,分别增长110%和200%,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低保标准的1.3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护生态、优环境,实现中原“煤城”向山水宜居绿城转变

这十年,平顶山弃旧择新、向绿而行,大力践行“两山”理论,注重强化“双碳”牵引,加快城市更新提质,推动生态包袱转为生态资源。

该市完成矿区生态治理14.5万亩,整治露天矿山75座,创建绿色矿山27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十年100%,“三纵六横缔七区,四核一网润鹰城”的生态水系加速构建;累计造林172.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31.2%增加到35.1%,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9.4%提升至42.6%,全市省级森林城市数量全省第一,并摘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桂冠,“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品质之城正在展露新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