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红色记忆,追寻百年足迹。由北京市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北京博物馆学会联合新华网客户端共同制作的百集音频栏目《藏品有话说》已于近日正式上线。栏目从近60家博物馆中精选出藏品百余件,编写藏品故事制作成音频节目,通过讲述北京地区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纪念馆的爱党爱国藏品故事,回顾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历程。

藏品有话说第64集(藏品有话说第64集)(1)

第64集 这位农民为什么要

铸造一尊现代青铜鼎?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的晁辛宁,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文物。

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了一尊现代青铜鼎,名为“告别田赋鼎”,由一位当代农民设计铸造,是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见证物。一尊现代青铜鼎,为什么说它很重要?那位农民,又为什么铸造了这尊鼎?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带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告别田赋鼎”的故事。

藏品有话说第64集(藏品有话说第64集)(2)

在古代,“鼎”是一种礼器,人们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常会铸鼎,用来记载当时的盛况。器型庞大的鼎还被视为国之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因此,“鼎”在人们的眼里,通常都被赋予了一种神秘、庄严的含义。说到这里,大家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了商周时期青铜大鼎的模样呢?不过,今天要介绍的这尊鼎,可不是“老古董”,而是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的一尊现代青铜鼎,名为“告别田赋鼎”,别看它年纪轻轻,却是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见证物。

这尊鼎,通高99厘米,直径82厘米,重252公斤,鼎身下部刻有精美的巨龙、瑞兽、祥云等图案,寓意国泰民安、社会和谐,鼎身上部刻有铭文,共560字,记述从春秋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赋税变迁带给农民生活的影响。

铭文的最后写道:“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藏品有话说第64集(藏品有话说第64集)(3)

告别田赋鼎

中国农业博物馆提供

铭文中的“我”就是这尊鼎的铸造者王三妮,河北灵寿县的一位普通农民,他家7口人,14亩地,过去每年要缴三四百公斤小麦或者四五百元的农业税。对农民来说,免除农业税是祖祖辈辈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终于在王三妮这代人实现了。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成为历史。

得知这个消息后,王三妮可高兴坏了。农业税取消后,他家不仅不用再缴钱粮了,还能够享受200多元的政府补贴,里外里算下来,每年直接受益700多元,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王三妮亲身经历了农村改革的全过程,切实感受到取消农业税带给他家的变化。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王三妮决定带着家里人干件大事儿!他平日里喜欢琢磨青铜铸造,手艺精湛,所以萌生了“铸鼎记事”的想法。

他自行设计、自筹资金,用了家里原本要买车的钱,花了一年多时间,铸造了一尊青铜鼎,取名“告别田赋鼎”,目的是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国家取消农业税这件大事儿。“田赋”,过去指农民的田地税,始于春秋时期。田赋的增减,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旧社会,农民常常因为田赋过重而缺衣少食,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这两个压在中国农民心头两千多年的字,终于消失了。

2009年6月,王三妮正式将“告别田赋鼎”捐赠给了中国农业博物馆。这尊年代不久远的鼎,之所以值得收藏,在于它的诞生和意义。它是我国实行强农惠农政策、取得农村改革成就的重要纪念物和见证物。

它不仅表达了王三妮一家人的感恩之心,更代表了亿万农民对党和政府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感激之情。它体现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告别田赋,铸鼎记事,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中国农业博物馆

藏品有话说第64集(藏品有话说第64集)(4)

中国农业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展陈主要包括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另有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室外展园,是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殿堂、展示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的平台、教育引导青少年的阵地、开展农业国际交流的窗口和品鉴农业文化的大观园。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北京博物馆学会、新华网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