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系列文章的下篇,可以单独阅读,不影响阅读体验。上篇文章:阿拉伯为何而战:从阿拉伯国家视角浅谈中东战争和中东问题(上)

上一篇文章,我们就埃及在中东战争和西奈半岛问题上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这篇文章,我们将从一个更为另类、少见的角度,对阿拉伯国家在近现代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和选择进行一个溯源性的解读。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1)

萨达姆政权和执政科威特的萨巴赫家族都属于逊尼派政权,而伊朗是什叶派政权的主要代表。两伊战争时,同为逊尼派政权的科威特向萨达姆伊拉克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两肋插刀。但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科威特两国却逐渐反目成仇,最终伊拉克于1991年大举入侵科威特,着实使人感到有些不解。更令人迷惑的是,伊拉克曾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出兵支援叙利亚,但叙利亚在1991年却是与美国站在一起,派出一个装甲师参与解放科威特。

今天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不太了解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史的人来说是令人费解的。因为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和其他政治实体之间的关系,似乎不能简单粗暴地用所谓的“教派关系”来划分。

虽说“天下穆斯林是一家”,但一个什叶派政权同样能够和另一个什叶派政权发生利益冲突甚至是流血冲突;一个逊尼派教派也可以与另一个逊尼教派打得面红耳赤、头破血流。

穿甲哥在这里引入一个大部分中国读者都比较陌生的概念,叫做“释奴”。希望从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帝国诞生之初之时的释奴阶层入手,通过简单讲述释奴阶层的来源、形成以及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深远影响,能让一些对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史接触相对不多的朋友从一个不同的维度对今天中东伊斯兰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伊斯兰帝国前贾西利亚时期(阿拉伯蒙昧社会)中的奴隶制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2)

图:汉志地区是伊斯兰教和早期伊斯兰文化的发源地,位于今天沙特阿拉伯的西部沿海地区,境内有麦加和麦地那两座伊斯兰教圣城。

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发源于公元6-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尤其是西方的汉志地区。由于正好处于北回归线上的低纬度地区,且红海和波斯湾海面狭小闭塞,加之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该地区吹拂的都是干燥的大陆风,因此整个阿拉伯半岛尤其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发源的汉志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土地极为贫瘠,当地的聚落无法进行农业种植,仅能发展有限的游牧业,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

也正是因此,这一地区未能发展出发达的文化、艺术,也未能发展出强有力的封建制政治实体,仅存在原始的奴隶制社会。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3)

图:默罕默德所在的古莱什族部落,由于汉志地区是亚、非、欧三地贸易线路的重要通道,该部落几乎全民皆商,但依旧有着极高的文盲率。事实上,“古莱”之名在古莱什语中本就有“钱币”、“记账”之意。

许多原始阿拉伯聚落甚至不存在文字这一概念,很多地方传说全靠吟游诗人口口相传。在伊斯兰教诞生前的“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几乎全是文盲。即便是穆罕默德所在的古莱什族,作为一个靠贸易维生的部落,其中也只有17人具备读写技能。

伊斯兰教诞生前夕 , 阿拉伯半岛已存在奴隶制 , 这在《古兰经》中也有较多的反映。我们可以说: 在阿拉伯半岛在蒙昧时代和穆罕默德时代,早已经有过蓄奴的历史。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自然环境的贫瘠,常常相互掠夺,掠夺来的一部分人口便会充当蓄奴。一些穷苦人也会将自己的妻儿甚至将自己送到买卖奴隶的市场上去贩卖,以求一时的温饱。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4)

图:奴隶买卖在阿拉伯半岛早已有之。

综上,蒙昧时期的阿拉伯半岛上的奴隶制的存在是由具体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方面剥削奴隶适应和推进了私有制的发展;一方面卖身为奴或是卖妻子为奴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底层贫苦游牧人民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看奴隶买卖也客观上推动了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商贸发展和部族间以及半岛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但伊斯兰帝国前阿拉伯蒙昧社会中的奴隶制,与后世伊斯兰帝国期间的释奴,仅有一定的顺承关系,其本质是不同的。

二、释奴阶层的诞生和兴起——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地区

默罕默德死前,伊斯兰教仍未踏出阿拉伯半岛。但随着阿拉伯人的不断扩张,周边的地区和民族也纷纷皈依伊斯兰教或是被阿拉伯人的武力所征服。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5)

图:绿圈中便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最大范围,从一开始的汉志地区小聚落逐步扩张为西至西班牙安德鲁西亚、东抵喜马拉雅山脉的大帝国,也算是一段传奇的扩张史了。

最早被阿拉伯帝国征服的地方有今天的伊拉克、波斯(伊朗)、叙利亚、埃及,以及当时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突尼斯、摩洛哥等地区。

而在这些地区聚居的居民,虽然也有从阿拉伯半岛迁出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但占人口绝大多数以及绝对社会地位的仍是波斯人、罗马人、腓尼基人、犹太人、科普特人等原生居民。他们在这些土地上都发展出了各自璀璨的文明,并且先于建立了封建或是封建性质的政权。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6)

图:与文盲率极高的阿拉伯征服者相比,波斯萨珊王朝有着远比征服者更为璀璨的文化、更为精湛的制造业水平和更为完备的政治官僚体制。这是公元6世纪萨珊王朝末期制造的银盘,上面雕刻的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月神马哈。

尤其是阿拉伯半岛北方的波斯,波斯萨珊王朝有着比阿拉伯文明发达得多的文化和科学,且有着相对完备得多的封建体制和国家治理、官僚体系。显然,相比较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都相对落后,文化、艺术都相对简单和匮乏的阿拉伯征服者,大部分被征服民族在“软实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三、阿拉伯征服者对释奴的态度及政策

随着伊斯兰阿拉伯势力的不断扩张,奴隶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战俘,也有许多被征服民族的领导阶层。

而正如前文所写,阿拉伯征服者的科学文化发展,相对于被征服的地区和文明是蒙昧、落后乃至原始的。即便是有少数知书达理的阿拉伯征服者,数量也是极为稀少的。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7)

图: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从汉志地区(麦地那)出发,第一站便是北方的波斯萨珊王朝,然后就是邻近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埃及等地区。

因此,人数和科学文化素养都远不如被征服者的阿拉伯征服者要统治伊拉克、波斯、叙利亚、埃及等地区,就需要借助当地原统治阶级的力量。例如通过政治联姻和宗教手段来巩固统治,亦或是借助当地原有的官僚政治体制来统治当地居民,以降低当地被统治居民对统治者的排异心理。

换句话说,以少治多,以弱治强,就需要刚柔并济的统治政策了。

穆斯林每征服一个地方,首先便就有着传播伊斯兰教的任务。对于愿意奉教的被统治地区居民,阿拉伯征服者则一般会予以保护和认可。倘若被统治地区的居民不愿意奉教,则可以选择缴纳丁税。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8)

图:《古兰经》中明确描述了异教徒缴纳“丁税”的情况。

丁税由异教徒的成年男子缴纳,可以缴纳实物或是金钱。若被征服地区的异教徒按规定缴纳丁税,则可以享受等同于穆斯林的权利,当然也要尽等同于穆斯林的相应的义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各行省的丁税额度都在逐步增加。

但异教徒若是不缴纳丁税,也不愿意奉教,也不服从统治的,那么穆斯林就要跟他们作战,并且以战俘的形式把他们蓄为没有社会地位的奴隶;在作战期间,无论是直接亦或是被认定间接参与、协助了战斗的,穆斯林都可以将他们杀死。

因此,在水涨船高的丁税、奉教、与穆斯林血战到底三者之间,大部分被统治地区的民众还是会选择奉教。随着帝国的快速扩张,就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一大批原本是波斯人、伊拉克人、叙利亚人等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这些因缴纳丁税或是奉教而重获自由身份的非阿拉伯人,便被称为释奴。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9)

图:一夫多妻制是阿拉伯国家给我们的一个很主要的固有印象。在阿拉伯帝国初期,伊斯兰教出于补充兵员、推进民族同化、巩固统治等目的鼓励阿拉伯男性多纳妻妾、多生后代。

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允许甚至是鼓励纳奴隶为妾。也正因如此,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政治婚姻,即统治者与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阶层进行政治联姻。这一方面巩固了穆斯林在这些被统治地区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地原统治阶级做出的一种妥协。

与此同时,由于阿拉伯人实行一夫多妻制,平民百姓纳释奴女子为妾、或是与其他民族上层人士家庭通婚的也不在少数,这就慢慢冲淡了阿拉伯人的血统,乃至是文化。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10)

图:我们今天见到的绝大部分阿拉伯人,其实早已经不是阿拉伯帝国扩张初期的那些阿拉伯征服者的后代了。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他们都是“释奴”阶层的后代,是混合了整个中东地区各种各样的血统和民族而产生的“泛阿拉伯人”。

据古代阿拉伯文学家才迈赫舍利所著《无辜人的春天》中记载,在哈里发欧麦尔时期,有一次阿拉伯征服者曾俘获波斯国王叶兹德吉尔德的三个女儿。后来由阿里主持,长女配给欧麦尔的儿子阿布杜拉, 二女配给阿布· 伯克尔之子穆罕默德,三女配给他自己的次子侯赛因。久而久之,这种征服者与释奴间的政治联姻不仅会促进血统乃至是民族的融合,更会从很深的层次影响帝国内部各地区间的政局。

而且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张(尤其是西扩),仅仅靠最初的数千阿拉伯军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帝国的兵员来源主要便是重获自由的释奴。释奴阶层也可以通过加入帝国军队来重新获得社会地位,甚至可以藉由兵权借此重新走上政治舞台和统治阶级的地位。

伊斯兰初期,释奴仅占军队兵员的约五分之一。但到了倭马亚王朝,释奴在伊斯兰帝国军队中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在公元687年的一次战斗中,阿拉伯帝国军中释奴阵亡7000余人,而阿拉伯人仅有800人死亡。

四、释奴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的同化与影响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11)

图:倭马亚帝国时期的阿拉伯军队,很明显地已经融合了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的风格和装备。

如上文所言,完成征服后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就不再是如默罕默德时代一般民族统一、语言统一、习俗统一的政治实体,而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习俗各异的大熔炉。虽然帝国的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都统一在伊斯兰教的大旗帜之下,但事实上各地都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本区域原有的习俗和文化,定居在各地的阿拉伯征服者原有的许多习俗和文化传统反而被各地的原生文化冲淡、甚至是同化了。

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的军队主要由叙利亚人组成,征服西班牙主要由博博尔人组成的军队来完成,阿波斯王朝又是依靠土耳其释奴组成的军队巩固起来的。除此之外,阿拉伯语语法、文学、修辞,以及艺术、法律等诸多文化领域,主要的贡献者都是原波斯、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的学者,即释奴阶层。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12)

图:直至今天,即便同样信仰伊斯兰教,不同的阿拉伯国家之间仍然可能在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在释奴阶层融入伊斯兰帝国的社会体系后,就不再有被征服者和征服者的区别,也不再有阿拉伯人、波斯人、伊拉克人、叙利亚人之分。而是在阿拉伯-伊斯兰帝国这个统一的政治实体下,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分化出文化、习俗各不相同的政治实体。反倒是阿拉伯统治者被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和血统所不断同化。

换言之,虽然统一在帝国和伊斯兰教的旗帜之下,但原属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仍然拥有着独立的民族意识和各不相同的利益诉求,这也就为后世伊斯兰世界的内部分化埋下了种子。

五、管中窥豹——伊拉克与科威特的恩怨情仇

用今天的话说,无论教派如何,不同地区的阿拉伯人实际上都很难达成民族和血统上的认同。当面对外敌(比如以色列),他们尚可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一致对外;而面对不同教派内部、国家之间的矛盾时,他们同样毫不手下留情,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两伊战争之后,科威特是伊拉克的大债主。伊拉克希望同为OPEC成员的科威特适当减产石油从而使得油价上升,进而使伊拉克能尽早通过能源市场恢复经济,也就能尽快还上欠款。但科威特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减产反而增产,导致石油价格一路下跌,伊拉克的经济复苏也就雪上加霜。于是被逼急了的伊拉克便最后选择了大举入侵科威特,才有了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海湾战争。

但其实这两个国家其实还有一笔陈年旧帐。

为什么中东只有阿拉伯不打仗(阿拉伯为何而战)(13)

↑图:科威特是位于伊拉克东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面积不大但扼守着重要的出海口位置,因此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16世纪起,科威特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1710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内志的阿奈扎部落中的萨巴赫家族迁移到科威特,1756年取得统治权,建立了科威特酋长国。也就是说,本来科威特就是从伊拉克独立出去的,萨巴赫家族在很多伊拉克人看来就是搞“国家分裂”的异类。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萨巴赫家族在取得科威特的统治权之后,很快便倒向了英国殖民者,把占据关键地位的科威特港拱手让出。本来英国人需要从四面八方慢慢蚕食,才能威胁到位于波斯湾的伊拉克,而萨巴赫家族的这一波操作无异于让伊拉克门户洞开、直面强敌。唇亡齿寒,最终科威特和伊拉克都先后沦为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把时间拨回到1980年代末,弹丸小国科威特拒绝了伊拉克减产石油的要求后,其执政者萨巴赫家族竟然向萨达姆政府提出了可以通过割地来抵消此前的贷款!结合前面萨巴赫家族闹独立、投大英的黑历史,别说萨达姆政府不能忍,连大部分伊拉克人民都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其实我们纵观这段故事,无论是在16-18世纪还是在1990年代,无论是伊拉克还是科威特,这对邻居似乎都从未考虑过对方是自己的“穆斯林兄弟”。一切事务,永远是利字当头。而两个穆斯林国家相互出卖、相互厮杀背后的深层原因之一便是刚刚所分析的释奴问题,一句话总结便是:汝非我族类,那又与我何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