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033年3月,垂帘听政十多年的太后刘娥去世,刚刚执掌朝政的宋仁宗却得知一个惊人的真相:叫了几十年母后的太后刘娥居然不是亲妈!

这可真是悲了个大剧,贵为天子,居然连亲生母亲都没法相认,而自己一直尊称为“母后”的这个女人,却极有可能是迫害生母的凶手。

就算是脾气好得出名的宋仁宗也忍不住勃然大怒。

天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随之就是大规模的人事调动,刘娥提拔的一大批高官被外放,包括宰相、副宰相。

晏殊就在外放的人员名单中。

他被贬职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年替皇帝生母李宸妃写墓志铭时,刻意隐瞒了李宸妃生过儿子的事实,骗得皇帝不能与亲生母亲相认。

晏殊有苦说不出:当时太后可还活着,而且还是实际的掌权者,不刻意隐瞒岂不是找死?

这是晏殊政治生涯的第二次贬谪……

2.

诗人多薄命。

自古以来,命运坎坷的文人多得可以开演唱会,比如司马迁、阮籍、嵇康、王勃、李白、苏轼、杜甫、柳宗元、李商隐、李清照……

然而晏殊却是例外,他非但出名早,而且一生富贵,官运亨通,简直是拿了爽文男主角的剧本。

7岁那年,他就能写出让大人们赞不绝口的文章。

跟7岁咏鹅的骆宾王一样,晏殊很快成为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神童

14岁,晏殊的神童之名直接传到了朝廷派来赈灾的大臣张知白的耳里。晏殊省去了乡县的层层考核,直接来到皇帝面前面试。

皇帝当面考核晏殊的诗、赋。

面对九五之尊的皇帝,晏殊展现出惊人的心理素质和智商,从容应对,顺利通过,拿到了同进士文凭。

第二次考核,晏殊和上千名全国顶尖的学霸一起做题,猛然发现作文题目很眼熟,原来是自己做过的。

没办法,当时的江西乃是学霸大省,学霸之间卷的飞起,可见晏殊也没少下苦工刷题。

换成一般人,考试考到原题偷笑还来不及呢。

但晏殊毕竟不是一般人。

只见他从容不迫地举起手:报告考官,这道题我做过,能不能换一个?

宋真宗又惊讶又赞赏,觉得这个小小少年不但诚实,而且自信,不同凡响,必须特殊培养。

就这样,晏殊被破格授予秘书省正字,正儿八经的在编公务员,还是人人艳羡的清要之职。

这是什么概念呢?

这么说吧,就是你还在备战中考的时候,你的同龄人已经在攻读博士后了,你就说这差距大不大?

从十八线县城到首都政府机关,晏殊正式开启爽文大男主的人生。

天赋、运气、智商、情商……

上天好像忘了给晏殊关上所有的窗了。

晏几道晏殊同人文(拿了爽文大男主的剧本是什么体验)(1)

3.

同样是天才,晏殊比别的天才多了一样东西,叫做谨言慎行。

作为天才,因为天赋出众,难免锋芒外露。然而才气外漏,往往枪打出头鸟,容易给自己惹来麻烦。

古往今来的天才,大多因为才华太高而在生活中四处碰壁,王勃、骆宾王、李白、苏轼们,无不例外。

天才王勃十几岁时进入王府,被沉迷斗鸡的王子们拉着陪玩,为了炫耀文采,写了篇斗鸡的文章,惹得皇帝勃然大怒,引火烧身。

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亲弟弟就曾说:苏轼有什么罪,只是才华太高而已。

早早进入政坛的晏殊却展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谨慎。

每次皇帝写在小纸条上,向他询问一些事情的意见,晏殊总是恭恭敬敬把纸条送还给皇帝,绝不私自带走,也从不四处八卦。

而且晏殊一生身居高位,应酬不断,又是个浪漫的诗人,却很少有绯闻。

十几岁,正是沉迷享乐的年纪。

晏殊初入京城这样的歌舞升平、声色繁华之所,公子王孙的宴请、同僚的聚会、美女的邀请恐怕不会少,然而晏殊愣是狠心拒绝了一切邀约,闭门谢客,关起门和弟弟读书学习。

皇帝看在眼里,在为太子选择侍臣时,果断选中了晏殊。

晏殊成为亲近太子的伴读,前途无可限量。

得知皇帝因为自己不参与娱乐活动,闭门读书才选中自己当太子伴读后,晏殊连忙跟皇帝解释:皇上,我不是不想参加娱乐活动,实在是因为家里穷,如果我有钱,我肯定也会去参加的。

听了这话,宋真宗对晏殊更有好感了,觉得这小伙子不但上进还诚实,全身都是闪光点。

看到没,什么叫情商?

一句话不但给自己立了谦虚和诚实的人设,还不至于得罪同僚,显得自己太清高不合群,更重要的是,没有把话说死,给自己留足了余地。

要知道,宴饮娱乐活动,那可是咱老晏最大的爱好。

晏殊官运亨通,升职之路堪比坐火箭。

20岁,任集贤校理,进入人人艳羡的馆阁。

30岁,晏殊官至翰林学士,进入宰相预备军。

35岁,升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40岁,担任科举主考官,成为天下人才的共同座主。

41岁,为三司使。

50岁,为枢密使,掌握最高军事大权,地位形同宰相。

52岁,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任职宰相,成为北宋的军事、政治一把手。

当年那位来自江西乡下的神童,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最佳代言人。

晏几道晏殊同人文(拿了爽文大男主的剧本是什么体验)(2)

4.

几年之内,晏殊接连生了九个儿子六个女儿。

仕途顺遂,人丁兴旺,妥妥的达官贵人、钟鸣鼎食之家。

功名、富贵、才华、家庭,世人拼劲全力想要的一切,晏殊轻轻松入就拿了个大满贯。

人生只觉得太完美。

生活好像只剩下享乐。

晏殊家的宴会似乎从来没停过。

据说他家的宴会从不特意筹备,总是客人来了就随意入座,入座后再上菜。

歌舞表演后,晏殊便站起身:你们表演得差不多了,该我上场了。

喝得醉眼迷离的宾客们兴致被提了起来:皇帝御用的笔杆子亲自填词,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

晏殊拿起笔墨,随意地挥毫,书法自不必说,那是大师级的水平。

更令人叫绝的是文采。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聚会的时光是欢乐的,可是离别的不舍总叫人失落。

这种时候往往互相拉扯着:急啥,再喝一杯!

然而在晏殊笔下,这样俗气的场面愣是能写得清新脱俗,卓尔不群。

诗和远方都太远了,落花和风雨让人伤感,不如珍惜眼下的聚会和眼前的朋友、佳人……

一首又一首绝妙的好词就在一次次繁华的宴会中诞生。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诞生于酒宴歌席之间,主题多为爱情,充满了暧昧、油腻。

然而晏殊作小词,却不随大流,而是有自己的高雅品味。

即使是借歌妓口吻的艳词,也别有一番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名句还被王国维拿来演绎,成了著名的人生三境界说。

都说“诗穷而后工”,可晏殊夜夜笙歌,一生富贵,文采却丝毫无损。

咱们只能说:天才的世界咱等凡夫俗子不懂!

晏几道晏殊同人文(拿了爽文大男主的剧本是什么体验)(3)

5.

晏殊对自己的文采相当自信。

有一次,来自福建的词人柳永上门拜访晏殊。

此时的柳永已写出了许多代表作,名气如日中天,堪称流行天王。

但在宋朝,任你再有钱有名,没有个进士文凭也自觉低人一等。

柳永刚刚因为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词作“且拿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宋仁宗,被拉了黑名单,从此无缘科举考试。

柳永一肚子委屈,以为晏殊也作小词,应该能理解和欣赏他,说不定还能在皇上面前帮自己说说话。

他兴冲冲登门求见。

晏殊淡淡地说:听说你填了不少词?

柳永喜上眉梢:就像相公您也填词,咱们是同道中人呀。

晏殊立马划清界限:我可从来不写什么“针线闲拈伴伊坐”。

潜台词是:你那三俗的词别来沾边。

冷冷的冰雨在柳永脸色胡乱地拍。

其实,士大夫们虽然看不起柳永,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后来苏轼写豪放词,都要问问别人和柳永的词比起来如何。

晏殊却不愿意和柳永作比较。

晏殊活得富贵,诗词也写得富贵。

但这种富贵,绝不是炫富。

有一次他读到一首叫《富贵曲》的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

晏殊嫌弃地说:这简直是要饭的写的,真正富贵的人哪里会写得这样露骨。

在晏殊看来,诗要写得贵气,不能整天说什么“金玉锦绣”,而要写出富贵的“气象”。

就像暴发富整天一身名牌,唯恐别人看不见,而真正有钱的人却十分低调,但气质一看便知。

晏殊的富贵气象怎么看呢?

他自己说:他写的“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和白居易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这样的句子就是有富贵气象的,穷人家哪能见到这样典雅的景致。

确实,这样雅致又有品位的豪宅,一般人恐怕连见都没见过吧。

比如这一首:

清平乐·金风细细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短短几句话,看似平淡朴实,却处处偷着富贵人家的闲雅和意趣。

风是金风,屏风是镶嵌着云母石的昂贵的屏风,院内是各种名贵的花木,主人因为一点似有若无的愁绪肚子喝了点酒,醉后在窗边午休。

好一副充满品味和风雅的文人画。

在杜甫笔下,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杜牧笔下,秋天是“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在李白笔下,秋天是“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自古以来,秋天总给人萧条、寂寥的感觉,因此我们向来有“悲秋”的传统。

晏殊也是悲秋的,但他的情绪并不强烈,而是有一种淡淡的、悠闲的、似有若无的,属于富贵之人的闲愁。

晏几道晏殊同人文(拿了爽文大男主的剧本是什么体验)(4)

6.

晏殊虽然一生顺风顺水,却也有三次短暂的贬谪经历。

第一次是因为太后刘娥准备提拔亲信张耆为枢密使。

大臣们纷纷反对。

一向温和的晏殊竟然也激烈反对,说:张耆并非进士出身,没啥文化,给他荣华富贵就可以了,不应该让他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

刘太后当下没说什么,心里却不免留下疙瘩。

一年后,晏殊就因为情急之下打掉了随从的牙齿,被御史弹劾,外放到了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第二次是就是因为太后死后宋仁宗对太后旧臣的清算,两次贬谪都离京城不远,不像柳宗元、苏轼他们被贬到偏远未开发地区,可见皇帝对晏殊还是相当好。

遭遇政坛风波的晏殊,情绪难免低落。

他怀念京城的日子,怀念那些宴会、嘉宾。

然而三次被贬,晏殊意外收获了一首名作,结交了一位牛人。

公元1027 年,范仲淹正在应天府为母亲守丧。

他比晏殊大两岁,但仕途坎坷得多。

此时还是一名又穷又卑微的低级公务员,性格很直,骨头很硬,酒量未知,但一看就不是会溜须拍马,哄领导开心的角色。

此前他和领导意见不合,当面就开吵,事后还要把两人的对话抄写到宿舍的屏风上,让领导十分头大。

晏殊却暗自留意这个人。

他亲自邀请范仲淹出任应天书院学官,打理学院的大小事务。

范仲淹果然不负所托,与学生同吃同住,身体力行,应天府书院在他的打理下人才济济,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晏殊在应天府大力兴学,卓有成效,从此:“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

不久,晏殊调任回汴京,担任御史台长官。

回到京城,晏殊没有忘记范仲淹,推荐他进入馆阁,这是范仲淹仕途的转折点,也为他后来主持庆历新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晏殊的知人善任是公认的,许多文人名臣在没出名的时候就被他慧眼相中。

比如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写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三朝元老韩琦、还有一代名相富弼。

帅气能干的富弼还被他选为了女婿,后来在政坛上更是一路猛进,政绩甩了岳父大人十条街。

而他当主考官时选中的欧阳修更是后来的文坛领袖、苏轼兄弟、王安石的伯乐,堪称北宋最强HR。

然而晏殊的第三次被贬,却正是拜他的门生们所赐。

7.

庆历三年,晏殊官至宰相、枢密使,达到一个文人仕途的巅峰,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

而他的门生们也都混得极好。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丞相,女婿富弼任枢密副使 ,欧阳修、蔡襄等得意门生门也身居要职。

阵容豪华,著名的庆历新政主角们纷纷就位,好戏将要开场。

座主和门生同处高位,共商国是,人才济济,谈笑风生。

可惜,现实好像没有看起来这么美好。

和一辈子圆融、谨慎的晏殊不同的是,他提拔的这些学生们一个个都激进得很。

不激进就不可能去当改革家,改革往往都是伤筋动骨的。

以范仲淹为主导,庆历新政志在富国强兵,改善北宋对外不断挨打,对内冗官冗费的局面。范仲淹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试图通过改善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

结果自然是被一大批守旧派们强烈反对,宰相吕夷简首当其冲。

变法派和守旧派斗得不可开交,明着吵架、争论,暗地里各种暗算、中伤也不断上演。

晏殊为官多年,朝廷里的关系错综复杂,变法派和反对派里许多人都跟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反对派里的宰相吕夷简对自己有恩,后来给变法派致命一击的李定还是自己的外甥。

一边是自己的门生,一边是自己的恩主、亲戚,晏殊夹在中间十分为难。

一切皆因欧阳修而起。

晏几道晏殊同人文(拿了爽文大男主的剧本是什么体验)(5)

8.

作为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十足的朋克青年,性格直率,敢说敢做。

那时西北边境战事迭起,北宋几次对西夏的大战失利,主帅和枢密使换了好几拨。

晏殊担任枢密使期间,照例又举办了宴会。

欧阳修来到晏殊府里,本以为老师邀他来共商国是,谁知道居然是来看开派对的,他闷声不响,看着窗外的雪若有所思。

赋诗环节,大家都写了些应景的诗句,写写赏雪、美女、歌舞啥的。

欧阳修却不合时宜地写了首:

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意思是,宴会的主人在这里庆贺丰收的同时,可别忘了四十万在西北苦寒之地和敌人作斗争的将士们。

这可真是打了宴会主人兼国防部长晏殊的老脸。

从此以后,师徒两人的关系跌入冰点。

庆历新政期间,反对派攻击范仲淹、富弼等人搞朋党。

这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要知道唐朝的牛李党争危害极大,皇帝十分忌讳大臣结党。

谁曾想欧阳修直接发挥文笔优势,写了篇洋洋洒洒的《朋党论》,坐实了他们一伙人结党的事实。

不怕神队手,就怕猪队友,这下反对派还不笑开花?

欧阳修这横冲直撞的性格担任御史,自然是四处开战,到处树敌了。

晏殊找了个借口把这个烫手的欧阳修调离了京城。

没想到刚刚搞定这个刺头,又一个刺头冒了出来。

这就是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也是晏殊的门生。

蔡襄也是个热血青年,还是范仲淹、欧阳修等庆历新政主力的铁杆粉丝,他发挥岗位优势,立即出来弹劾老师晏殊,弹劾的内容可谓不留情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年皇上的亲生母亲去世,晏殊负责撰写墓志铭,却刻意隐瞒李辰妃生过儿子的事实;2.晏殊位居宰执,却私自用公田建房出租牟利,还违规雇佣士兵盖房子。

又翻旧账又举报违规违纪,这哪还有半点师生的情分可言?

这下皇帝也不跟晏殊客气,直接贬到了不远不近的颍州(安徽) 。

9.

白居易被贬江州,与琵琶女相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

晏殊第三次被贬,也有相似的境遇。

山亭柳·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晏几道晏殊同人文(拿了爽文大男主的剧本是什么体验)(6)

她是色艺双全的歌者,年轻时身边花团锦簇,拥戴无数。

随着年老色衰,人们不再欣赏她,甚至没人听她诉说身世。

如果有真正的知音,她愿意为她一遍一遍唱那《阳春白雪》的高雅乐曲。

可惜曲终人散,也唯有独自掩面哭泣。

被贬已有七八年,朝廷却迟迟没有召回的意思。

看来,与前两次贬谪不同,这次朝廷是真的动了真格。

难道自己一生荣耀,在晚年却这样收尾?

在那些没有笙歌、没有聚会的孤独的夜里,晏殊或许会想起那些自己提拔的才华横溢却十分冒进的年轻人们。

他欣赏他们的才华,爱惜他们的才干,却并不赞许他们那愣头青似的性格。

在复杂的官场,一味抱团、自我标榜为君子甚至把对手划入小人的行列,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甚至会四处树敌,给自己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晏殊看在眼里,不得不为他们着急,也不得不阻止他们。

可他们,能否明白他的苦心呢?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尽管一再被他们顶撞、谩骂甚至打击,晏殊却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与范仲淹、欧阳修书信往来不断,重修旧好。

大他两岁的范仲淹也始终自认是晏殊的门生。

后来晏殊得了病,获准回到京城养病,还恢复了宰相的各种待遇。

不久晏殊在自己京城的家中去世,宋仁宗因为没有亲自去看望他而悔恨不已,并下令缀朝两天,以示悼念。

10.

晏殊的一生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作为一名读书人,他一生官运亨通,官至宰相,实现了读书人的最高理想。。

作为一名文人,他的小词格调高雅,富有情致,在文坛上也颇有影响力。

虽说他被诟病作品的内容狭窄、眼界不宽广,但这只能怪皇帝对老晏同志太好,就算贬谪也不舍得把他贬得太远,没机会像苏轼、李白、杜甫一样到处去看看祖国的壮丽山河。

作为一名官员,他“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何身全。”不参与党争,一生深得皇帝信任。他慧眼识人,举荐了无数牛人。欧阳修称他是““谋猷存二府,台阁遍诸生。”,可谓贴切。

作为一名普通人,他家庭幸福,儿孙满堂,子女也颇有出息,第八个儿子晏几道还继承了他的才学,所作小词别有情调,在文坛上被称为“小晏”。

……

凡此种种,随便哪一条拎出来都足以让人艳羡,而晏殊愣是占了全部。

咱就是说,晏殊是不是属锦鲤的?

参考资料:

《叶嘉莹宋词十五讲》

《二晏评传》

《北宋大神晏殊传》

《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