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递者,孔子创造性地回应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他把新的意义和活力注人礼仪制度、语言和构成周文化的整个象征结构中。

五经都包括什么(五经是五种理解方式)(1)

通过这种做法,孔子助成了五种重要的成就儒道的理解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诗学,孔子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接触诗、乐的方式),一个人就能够沉浸在自我与他人以及自我与文化的内在共鸣之中。诗歌纯化人的感觉和胄绪,使之成为人性的艺术表现。理解诗歌就是走进这些集体的感情中。一个人有能力以诗回应世界,会被认为是个人发展的关键。

正如《论语》所说的那样,当孩子受诗歌感动时,他们就已经踏上理解自己,尤其是理解自己内在情感的道路上了。

第二种理解方式是社会的方式。在儒学脉络中,礼与关于人际沟通的社会理解有密切的关系。礼所涉及的不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是人群内部以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一切交往。孩子们必须学会以礼行事,因为成人的行为毕竟来自从小时养成的习惯。礼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便是适时性,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情况所要求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

第三种理解方式是历史的方式。一个社会并不是单单由利益相关团体的契约关系组合而成的。社会或文化之所以成为社会及文化,是经历了极为漫长和艰辛的凝聚过程的。每一个社会都有共同的记忆,联结这共同记忆的能力也是自我确认的能力。

第四种理解方式是政治的方式。我们被期望去参与我们所从属的政治组织或国家组织,因为我们本来就其中的一分子。我们人类是政治的动物,就这层意思而言,我们应当关心作为整体社群的集体事业,并对它负责。这也就是儒家从来不曾创造一个全然外在于这个世界的精神圣所的部分原因了。

在儒学传统中,没有教堂,没有寺庙,也没有神龛,这在实际上或者在象征意义上被移出了,不出现在日常人类生活的政治或社会舞台上。不过,虽然儒家立足于现世,但是他们从来就不单只是屈从于现状,也不仅仅只是让自己适应于这个世界。事实上,在儒家所持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的实际状况之间,总是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儒者为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懈努力,往往会危及他们个人的身家性命。

第五种理解方式是形上学的,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样式都是相互关联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把这种信念的特征称为中国宇宙论思想的有机整体观。儒家相信,存在的一切样式一.一人类、自然和精神世界一一一都是内在地相互联系的。这种形上学的理解方式(也可以称之为生态学的理解方式)使儒家既鼓吹个人在人类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也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如果我们从整体看待这五种理解方式,我们就不会接受简化的观点,即把人类理解为单纯的工具使用者、语言承载体或者政治动物等等,而是认为人类同时拥有五个层面:他们同时是诗意的、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形上学的存在。

五经也可以从这五种理解方式,即形上学的、政治的、诗意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理解方式来加以描述。《周易》象征形上学的理解方式,把占卜、命理以及伦理洞见结合在一起。按照这种强调“变易"的哲学,宇宙是阴阳鼓荡之下的大化流行,阴阳既互相补充,又相互冲突,永远互相影响。

天地是大化流行的结果,呈现出生机勃勃和有机统一。君子受到天地生生不已和自然和谐的启发,必然会以永不懈怠的自我努力来仿效“天人合一”的最高准则。《书经》象征政治上的理解方式,它为人世的统治勾勒出伦理的基础,以此昭示王道之所在。传说中的三代圣王(尧、舜、禹)无不以德为治。他们睿智、孝顺、勤勉,这使他们能够创造出一种基于责任和信任的政治文化。通过言传身教,他们鼓励人们“盟誓",如此一来,无需刑罚和强制就能实现社会和谐。即使是在三代(夏、商、周),道德权威就被当作礼制化的权力,在维持政治秩序上是有效的。从形形色色的大众,经君子大人,再到圣王,人类的连续统一体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成为大化流行之字宙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诗经》所象征的诗学的理解方式,强调人类共同情感中的儒家价值。《诗经》大部分篇章表达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个人与群体的情感和感受。在《诗经》的诗境中,诗的内在共鸣或基本韵律是相互应答的,总体风格是雅正的而不是激情的,是嘤鸣求友的而不是独自抒发的。

《礼记》所象征的社会的理解方式,界定社会并不是基于契约关系的竞争系统,而是一个重视交流以诚相待的信赖共同体。社会是由士、农、工、商四种各具功能的职业所组成,而社会这个词的真正意义是指一个合作团体。作为这个合作团体中有所贡献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认知到他人的存在,并且为公共利益服务。

按照“正名"的原则,君的责任就是像君一样行事,父的责任就是像父一样行事,如果君不像君父不像父,那么他就不可能指望他的臣下或儿子能以合礼的方式行事。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礼记》中《大学》篇这样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处不在的“责任意识"深切地影响着儒家所有的礼学文献。

《春秋》所象征的历史的理解方式,强调集体记忆对于社群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历史意识是孔子思想的特征。孔子自称述而好古,以这种说法,孔子清楚地表明历史意识不仅是他的个人爱好,而且是自知所必须的。孔子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是重申古老的智慧,即复古是求新的最好路径。孔子可能没有编修过《春秋》,但是他很可能采用道德判断来评判中国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政治事件。

在这种史无前例的政治批评中,他假定有一个神一般的角色在评判政治,这角色以历史的终极“褒贬"来对这一时期最有权势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进行评点。孔子的做法不仅激发了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前 145一前86)创造出新的史学风格,而且被广泛地应用在撰写中国王朝时期的断代史。

五经作为形上学的、政治的、诗意的、社会的以及历史的五种理解方式,为全面探讨人性的儒家学术发展提供了整体观的情境脉络。

儒家人文主义的明确特征就是其对人类处境进行多角度透视的观点。这种非化约的方式以强烈的信念为根据:人类远不止是理性的存在、政治的动物、工具的使用者或语言的掌握者,他们被赋予自我转变的丰富潜能,他们是透过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才成为他们之所是的。毫无疑问的,蕴藏在儒家经典中的核心价值,建议了一套具精巧的构造和细致的层次的理解方式,使我们得以了解人的意义;当我们被根植于人际关系之中的同时,我们的终极关怀却是我们的身与心不断地自我转化,因而我们以我们的社会性实现了我们自己,并证成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