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有很多梗,“莫欺少年穷”肯定算一个。

这句广东俗语最初出自哪部小说,已经无从考证,但作为“退婚打脸”的标配台词,在现实的映衬下,愈发像个笑话——除了一个地方:

《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

黄家驹逝去三十年(黄家驹诞辰57周年)(1)

这是我记忆中关于这句话最早的记忆,也是每年6月10号怀念黄家驹的最后仪式。

本败家子写东西,通常讲究逻辑,但今天,我想就着这部电影,讲讲碎片,青春的碎片。

王菲

回忆《莫欺少年穷》时,最先亮起的符号是黄家驹,然后就是王菲。

这部电影是王菲第一次在大银幕上扮演别人(之前有一两次,扮演过自己),那种清冷为表、灼热为心的姿态,是过去香港未曾领略过的。

黄家驹逝去三十年(黄家驹诞辰57周年)(2)

那一年1991,王家卫和许多迷弟一起为之惊艳。

是时的王菲22岁,还被叫王靖雯,刚刚在香港出道两年。出演《莫欺少年穷》的时候,她的成名曲《容易受伤的女人》正在制作中。

当时没人敢说,她会成为亚洲天后,但看看片名,喜欢她多年的人们满心欢喜。

原创音乐

曾经,日本乐坛,撑起了香港音乐的半壁江山。

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了今天,现在你去歌曲评论区翻翻,原作党和改编党依然征战不休。

90年代的香港乐坛,几乎所有冠军曲目,曲子都来自日本的大热单曲,几乎没有例外。用某著名乐评人的话说,当时的香港乐坛就像“敌占区”。

这种状况知道Beyond出现才被打破。

黄家驹和他的伙伴们,从东西各种成功音乐中获取养分,形成了Beyond特有的风格。从此原创流行和华语摇滚,才算站了起来。

喜多郎

在《莫欺少年穷》里,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代表作品《丝绸之路》、《宋家王朝》、《长城》等)客串了一个流浪汉。

黄家驹逝去三十年(黄家驹诞辰57周年)(3)

对,那是喜多郎本人。

他拿着钞票,笑生命的真谛,狂妄又现实,像是在笑音乐、电影,也像是在笑作为生活肉票的我们。

万绮雯

万绮雯从来不是千娇百媚的类型,也不像王菲那么忽远忽近。她就是高中、大学里,那个同班的长相还不错、但就是不跟你谈恋爱的女同学。

黄家驹逝去三十年(黄家驹诞辰57周年)(4)

黄家驹逝去三十年(黄家驹诞辰57周年)(5)

演《莫欺少年穷》时,她21岁,看着却比只大她一岁的王菲,要小三四个春秋。

王菲是大姐姐,万绮雯的同龄人,这个组合在我心中的高度,堪比《天山童姥》里的巩俐与林青霞。

黄家驹逝去三十年(黄家驹诞辰57周年)(6)

看见那张好像永远长不大的脸,就好像看见了瞬间长大的人山人海。

黄家驹

黄家驹的地位不用多说。26年前的今天,他倾倒于巅峰时期。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一条新闻,说周杰伦在自己的巴黎演唱会上,让歌迷点歌,结果丫点了首《学猫叫》,令人唏嘘。

两个时代的原创天王,以不同的方式倒在舞台上,一个付出了生命,一个付出了岁月。

无论那些媒体怎么渲染、天空中的声音多么洪亮,现在都肯定不是创作的最好年代。世界有800万种杀死创作者的方式,有的甚至无声无息。

黄家驹逝去三十年(黄家驹诞辰57周年)(7)

所以我尤其怀念黄家驹,因为不明白:他是怎么在那个遍地口水歌的年代——轰然崛起的?

我们每天都见证着极速至荒诞的成功,却愈发渴望《莫欺少年穷》式的梦想战栗。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