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在上三年级之前,听过司马光的故事,学习这篇文言文会轻松些。教材选了这个广为人知的文言文小故事,就是便于三年级的孩子理解,也能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学习本课要达到的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简单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三年级文言文司马光中心思想(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司马光)(1)

一、讲故事揭题,介绍主人公

  1. 老师讲一个聪明孩子的故事,没听过的借此时机了解一下,听过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回顾司马光的故事,激起孩子自豪感。板书课题,读准“司”平舌音,孩子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介绍“司马”是复姓,“光”是名。想想还见过哪些复姓?

2.引导孩子,今天学的这种故事语言形式叫文言文,是我国古人们写文章的时候用的语言。

二、读准生字,读对课文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1.本课中的生字,可组成词出示,让孩子读词语理解字的大概意思。“司马、庭院、登高、水瓮、跌倒、众人、放弃、持笔”先借助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认读。“庭、登、瓮、迸”都是后鼻音,在检测中,会以选择拼音的方式出现,要求孩子读准并且记住。“跌、皆”韵母相同iē,可以组词帮助记忆。“众、持”是翘舌音。“没水中”“没”读mo,是多音字,另一读音 mei。

2.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听录音或者老师范读,跟着老师或录音学读,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句号的停顿长一些,逗号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孩子学读,单独练读。语速适中,不要故意拖长音。

三年级文言文司马光中心思想(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司马光)(2)

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感知课文大意,区别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掌握关键字的意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的字意看注释,有的字意看图,有的字意可以结合文意,组成合适的现代文的词语,有的查字典结合文意选择。

2.“于”在字典上的解释较多,在文中选择“在”的意思。“庭”根据课文意思,组词“庭院”。“登”和“瓮”看图理解,儿童爬上水瓮,知道“登”是爬高之意,“瓮”是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没水中”的“没”组词“淹没”。“众皆弃去”“众”指许多孩子,“皆”看注释是“都”的意思。“弃”理解为扔下,丢下。“光持石击瓮破之”看图,说意思,从而知道“持”是拿起,举起。“击”组词“击打”。“迸”看图,水一下子流出来的样子,再看注释,体会“涌出”的意思。

3.文中出现三次“儿”,思考:每一个儿分别表示谁?“众“又表示什么人。

4.提醒孩子注意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文言文里多用单字词语,如“光”表示司马光,文言文多是短句子,还有文言文的说话顺序与现代语言不完全一样,用现代文表述文言文的意思时,可以把一些字词的顺序颠倒一下,符合我们说话的习惯,意思不改变。

三年级文言文司马光中心思想(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司马光)(3)

四、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背诵课文

1.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孩子再次跟着老师或录音读课文,停顿到位,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背诵。可看图背诵,也可用句首词提醒法背诵,如“群儿……一儿……。众……,光……,儿……”

2.背诵课文也和朗读课文一样,注意停顿,不拖音。

3.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孩子已经对故事有了了解,但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还要能把课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大多学生能按课文顺序,讲出故事。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强的孩子,可以看文中插图,看环境,看人物动作、表情,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中,讲出来就特别厉害了。

五、指导写好文中生字

本课要求会写7个生字,“司、庭”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上下结构的“登”,写上半部分时撇、捺要舒展,“持”右边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众”三个人不同样,第二个“人”捺变成点。

学好文言文,理解关键词和文章意思是重点。

三年级文言文司马光中心思想(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司马光)(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