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宝玉第一次正式出场,即宝黛初会时,详细对宝玉进行了正面描写,这其中就包括对发型的描写,侧面印证了古人对“头发”的重视。

宝玉从外面回来的时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抹额”,这是外出时正式的发型、发饰。宝玉见过贾母,又奉命去见了自己的母亲,再回到贾母这里来,贾母说他,“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意思就是已经换回了家常的打扮。这时的宝玉,“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这样的发型发饰其实还是复杂而极其华丽。

古人结婚为啥叫结发(初婚夫妻为什么要)(1)

按《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宝黛初会时宝玉还未成年,也就是说宝玉当时还是个孩子,未成年儿童被称之为“垂髫”,就是还没有束发,头发是自然下垂的。到了成年,要举行冠礼。冠礼来自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成丁礼。经过儒家改造就成了冠礼。冠礼由乡中有德者主持,为成人的少年更换服饰,并对其进行教导。行冠礼的过程中包括梳发髻。《仪礼》的“士冠礼”中提到过“将冠者采衣,紒”,就是将要举行冠礼的少年,虽然还穿童子之服,但已经梳了发髻。“紒”就是“髻”的古字。在行冠礼的过程中,还要为将冠者“栉,设纚”,就是重新梳头发,再用帛把发髻包起来,然后才在包帛的发髻上戴冠。成年男子都是束发的。

女子十五岁成年也像男子二十而冠一样,成年的女子把头发盘到头顶用“笄”挽发,并且取一个表字,表示成年了,《公羊传》里叫作“字而笄之”。“笄”是一种很古老的头饰,即是头饰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殷周时期所谓“笄”,多在贵族墓出土,比如殷商妇好墓,妇好是殷高宗武丁的妻子。《诗经》里形容贵族妇女的装扮,说到头饰是也有诸如“副笄六珈”等描绘,意思就是戴着六支笄。笄上以“珈”作为装饰,珈是指笄头上的玉饰,可想见其华美。这样的装扮在《诗经》里形容的不是一般的妇人,意并不在指挽发的作用,这首《君子偕老》说的是卫宣公夫人宣姜的装饰,突出她的地位很高。

古人结婚为啥叫结发(初婚夫妻为什么要)(2)

在周代,男女之间如果有了婚嫁之约,也要在头发上做文章。《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缨。”婚事既定,女子要在头发上系五色丝绳,表示已有夫家。郑玄作注说“著缨,明有系也。”以缨结发,这是许嫁的标志。这个束发的丝绳要一直等到婚礼的时候,由新郎解下来。《仪礼*士婚礼》“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等到入了洞发,由男子亲手解下新妇头上所系之“缨”。这个系缨与解缨的过程就是两个人成为夫妻的过程。

关于“结发”,还有一种认识,是说新婚夫妇要各剪一缕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共饮合卺酒,完成这一过程就是结发夫妻。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焦仲卿的母亲要赶走其妻刘兰芝,焦仲卿恳求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焦仲卿说自己没有什么官运,幸亏能娶了刘兰芝这样的妻子。结发为夫妻,愿意生同寝、死同穴,所以希望母亲能留下妻子,不要休弃兰芝。

古人结婚为啥叫结发(初婚夫妻为什么要)(3)

“结发”表示长大成人,男子结发而冠,女子结发而笄。“结发”表示少年结为夫妻,因此仅仅是指原配夫妻,不包括续娶。如《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里说,“令孺人何姓?是结发还是再娶?”“孺人”是对妇人尊称,对别人妻子的敬称。可见“结发”和“再娶”是不同的,“结发”是原配,“再娶”是续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