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背知识点(教招考试心理学)(1)

想象

一、表象概述

概念: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心理学家库伯、谢帕德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此特征)。

二、想象概述

知识点1、想象的概念

想象:指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知识点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和计划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知识点3、想象的加工方式:

1、黏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

如:孙悟空

2、夸张。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市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千手观音。

3、拟人化。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

如:雷公、电母,太阳公公。

4、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如:祥林嫂 、阿Q,红领巾

知识点4、想象的功能,一,预见功能,二,补充功能,翻替代功能,四,调节功能

三、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的条件:丰富的表象储备;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务,用自己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四、幻想

概念:与生活愿望相结合,指向未来的有意想象。

形式: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五、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知识点1、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要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2、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语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3、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知识点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