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来,宣扬儒家思想的典籍浩如烟海在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的经部书籍已达一千七百余部,约两万卷不过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最初只有六部,即孔子所谓的六经后来发展为十三部,就是通常所说的“十三经”那你知道十三经及四书的来历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四书五经指的是中华的文化瑰宝?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四书五经指的是中华的文化瑰宝(一定要知道十三经及四书的来历)

四书五经指的是中华的文化瑰宝

两千年来,宣扬儒家思想的典籍浩如烟海。在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的经部书籍已达一千七百余部,约两万卷。不过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最初只有六部,即孔子所谓的六经。后来发展为十三部,就是通常所说的“十三经”。那你知道十三经及四书的来历吗?

一、六经

这是指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对于这六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在经学史上自汉朝以来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一派学者即今文经学派(关于经学的今、古文两学派的产生、争论等问题,下文还要专门讲述)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根据古代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编著而成的,是先有孔子而后有六经的,因此有孔子著作六经之说。但是另一派经学家即古文经学派则认为,在孔子之前已有六经,是周公所作,孔子只是对这些经典进行了删定。对于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久以来争论不休。实际上两种意见都有片面之处。一方面不应该为了推崇孔子而硬说六经是孔子著作的;另一方面,虽然孔子之前存在有关于六经方面的著作,但也未必就是周公著作的。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更注重的是六经本身的历史文献价值。

二、五经

由于《乐》在战国时期已经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这些博士都是对其中某一部经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他们并且传授学生。

三、七经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

四、九经

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

五、十二经

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

六、十三经和《十三经注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对于这十三部儒家的经传,汉朝及其后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人们称之为注或笺。唐宋时期,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对汉代的注释也难于理解了,于是一些学者不仅注解经传的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旧注也进行解释和阐发,习惯上就称之为“疏”或“正义”。南宋以后,有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作者如下:

《周易》 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 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春秋左氏传》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论语》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尔雅》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宋代封建统治者把《孟子》提升到经的地位后,又以《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合,称《四书》,教授儒生。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撰成《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四书》便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