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原名是什么(茅盾名字的由来)(1)

1982年12月15日,是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日子,600多位文艺界人士参加。

茅盾文学奖是怎么来的?在这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茅盾的经历。

茅盾这个名字初次接触会感觉很奇怪:茅盾跟矛盾读起来一样,明显太纠结,谁会取这样的名字啊。后来才知道,这跟叶圣陶有关。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他的名字很多,人们知道的是沈雁冰,他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

《幻灭》完成后,他打算给接替郑振铎编《小说月报》的叶圣陶看一看。可是署什么名字呢?当然不能署沈雁冰。原来用的笔名“玄珠”、“郎损”等,在武汉写文章骂过蒋介石,也不能用了。

他想到当前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大变动时代的矛盾,以及自己生活和思想上的矛盾。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的内心也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两个字。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1927年9月号《小说月报》出版了,茅盾的《幻灭》立即引起了众多读者和作家、评论家的注意。人们纷纷猜测“茅盾”是谁。诗人徐志摩写信给叶圣陶询问。叶圣陶回信说:“作者不愿以真实姓名示人,恕我不能告诉你。”徐志摩想,从作品内容之丰富和文笔的老练看来,这个“茅盾”一定不会是初出茅庐的新作者。

有一天,他去看戏,在戏院里碰到宋云彬,高兴地向对方说:“圣陶不肯告诉我,我已猜中了,茅盾不是沈雁冰是谁!”

“对!对!是沈雁冰。过去有些人以为雁冰只能翻译、写评论,不能创作,这下他们的口可要关上了。”

这以后,茅盾写完《幻灭》,又接着发表了《动摇》、《追求》。两年后,三部曲以《蚀》为名,由开明书店出版。在《蚀》的扉页上茅盾写下了这样的题词:“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我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机会。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自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