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1)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著名将领,是我党我军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1944年9月,彭雪枫在抗日前线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直接指挥和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战役战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彭雪枫在新四军任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担负一个独立战略区的领导工作期间,创办和建立了骑兵团、《拂晓报》和拂晓剧团,人们称之为彭雪枫师长的“三件宝”。

今年9月9日是彭雪枫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彭雪枫将军。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2)

第一件宝:拂晓剧团

拂晓剧团是新四军游击支队返回鹿邑途经太康砖角楼时重建的。1938年初,当彭雪枫由山西临汾到河南竹沟时,就对爱好文艺、喜欢戏剧的学兵队队员路丁说:“跟我到敌后去,建立一个剧团,你担任导演。”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3)

1938年拂晓剧团演出劳工舞左起:李允瑞、王普恩、张自立、张克让、张自修、王大同。

4月底,竹沟教导大队第一期将要结业,而五一节也快要来了。为了在五一节纪念大会上能给竹沟群众和教导大队演出节目,增加节日气氛,彭雪枫便责成由延安来此工作的著名木刻家刘岘和教导大队俱乐部主任路丁,从教导大队第一期学员中挑选几个擅长文艺的学员,组织一个剧团,演出几个节目。刘砚和路丁受命后,就从教导队中选拔了黄明善、王石青、李文阁等15人,经过几昼夜的排练,终于在五一节纪念大会上演出了《烽火》《黄浦月》《九一八以来》几个节目。尽管当时的道具是临时凑合的,幕布是用他们15个人的被单缝染的,表演技巧也并不高,然而却博得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尤其是彭雪枫,他坐在战士们当中,从头到尾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还到后台来说了许多鼓励的话。事隔两天,经彭雪枫批准,并由他命名的“拂晓剧团”就在“五四”那天诞生了。首任团长刘岘,导演路丁。

拂晓剧团正式成立后,剧团成员以火一般的热情,进行了演出活动。彭雪枫及时指示他们:

要编一些配合当前抗日斗争的小话剧和活报剧,向群众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同时揭露汉奸和伪军的罪行,打击日寇的气焰。这样,既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也教育了广大群众。

根据彭雪枫的指示,拂晓剧团随军到达鹿邑双楼,由宣传科长王子光亲自编导,第一次演出了活报剧《打鬼子》。该剧演出的是两个狂妄的日本兵,残酷杀害某村镇居民,群众恨之入骨,报信给我游击队,结果游击队将其抓获,并消灭了一个日军小队的故事。

演出结束后,彭雪枫对扮演日军小队长的王挺说:“演得不错嘛!就是你们唱的那支日文歌,我和战士们都听不懂。”

1939年11月初,徐海东随刘少奇由竹沟到华中路过新兴集,彭雪枫指示拂晓剧团组织一个晚会,以示热烈欢迎。拂晓剧团接受任务后,大家争分夺秒,只用了一天时间,就集体创作排练出京剧《徐海东粉碎日寇“扫荡”》,第二天就在欢迎晚会上演出。

帷幕拉开,扮演徐海东的演员在一阵“急急风”的锣鼓声中上场,只见他战袍一撩,战刀一舞,亮相自报家门道:“我乃徐海东是也,湖北人士,窑工出身……”此时,正坐在台下观众席上陪同徐海东看戏的彭雪枫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附耳对徐海东说:

“昨天我才交代他们搞一个晚会欢迎你,不想今天他们就现编现演了这出京戏,而且是就地取材,连你是湖北人、窑工出身都调查得一清二楚,写进了戏里。”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4)

徐海东听后不禁哈哈大笑,连声叫好,说道:

“好好好,雪枫同志这‘彭家班’真是名不虚传哩!”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5)

1941年11月,拂晓剧团在半城汇报演出。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6)

1945年8月中旬,拂晓剧团在4师9旅演出,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全团同志万分激动,全体合影留念。

第二件宝:《拂晓报》

彭雪枫以儒将而著称。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他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彭雪枫曾风趣地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当个新闻记者。”

1938年9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彭雪枫在支队东征干部动员大会上宣布了支队随军报社成立的消息,并调阿乐、易河和单斐3人到报社工作,阿乐任总编辑。第二天上午,第一次社务会议正式召开,彭雪枫以党报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主持了会议,并宣布党报委员会由张震、萧望东等组成,王子光任社长。在讨论报纸的名称时,有人提议叫“战斗”,有人主张叫“曙光”。彭雪枫说:“5月间我们办了个“拂晓剧团”,“拂晓”代表了光明就要来临的意思,就叫“拂晓”吧!”于是,报纸的名称就被定为《拂晓报》。之后,彭雪枫欣然挥毫为《拂晓报》题写了报头,并撰写了题为《拂晓报——我们的良友》的创刊词。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7)

《拂晓报》

彭雪枫写的《拂晓报》创刊词简短明快,热情洋溢。在说明报纸为什么定名为“拂晓”时,他满怀激情地写道:

“‘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我们的报纸,定名为‘拂晓’,是包含着这些个严重而又伟大的意义的。”

最后,他号召说:“同志们,《拂晓报》的读者们!我们要为着拂晓的,也就是我们的这些伟大任务而斗争”。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8)

《拂晓报》9月29日正式创刊,第二天即随军出征。30日清晨,当一份草纸三版、油渍斑斑的《拂晓报》创刊号出现在整装待发的指战员们面前时,他们感受到一种无限的慰藉、鼓舞和巨大力量。此后,《拂晓报》就沿着支队东去的征途,横越平汉,东渡黄水,征战在“涡河岸上”和“淮水两旁”。

1943年12月2日,《拂晓报》出版500期。当天,中共淮北区党委、新四军第四师各首长及淮北苏皖边区文化工作者30余人在师政治部举行《拂晓报》出版500期座谈会。彭雪枫参加座谈会,并在会上做了《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之〈拂晓报〉的检讨》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彭雪枫以其“万感交集,欣慰莫名”的激动心情,回顾了《拂晓报》自随军进入敌后,“经过无数的艰难困苦,终于坚持了五年零两个月的长期过程而不懈”所取得的奇迹,发出了其中“包含着无限心血”的感慨!据四师老报人回忆,在彭雪枫所珍藏的那套《拂晓报》合订本的封面上,曾有彭雪枫亲题的“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这是彭雪枫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拂晓”报人所做贡献的精确概括。

第三件宝:骑兵团

在第四师过路东整训期间,于1941年8月1日在淮宝县(今洪泽县)岔河镇组建了师骑兵团,这是新四军唯一的骑兵团。该团的创建,是在仁和集会议上根据彭雪枫的建议和路西三个月反顽斗争的经验教训而做出的决定。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9)

纵横驰骋淮北平原的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

建立骑兵团的第一步,是把师部骑兵连,特务团骑兵连和第十旅、第十一旅骑兵连、排集合起来,接着是抽调各部队中机灵、勇敢的战士、通讯员甚至班、排干部充实到骑兵团,并挤出经费买马,把架子先搭起来。当时,全团仅有指战员250余名,所辖也只有3个连队。

8月1日,召开骑兵团成立大会时,彭雪枫因有事未能亲自参加,他委托参谋长张震代他宣布骑兵团正式成立的命令,并任命原第三十二团政治委员黎同新为团长兼政治委员。

骑兵团的建成,很快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准备驰骋战场,杀敌立功。

8月25日和9月29日,骑兵团于淮泗老陈圩子两次与土顽进行战斗,虽歼其一部,但亦暴露出训练不够、作战动作与协同不力的弱点,装具也不适应作战的需要。由此,彭雪枫感到骑兵团还要下更大本钱来加快建设。于是,他与师领导研究决定:首先,调熟悉骑兵的周纯麟任副团长(后接任团长)。周纯麟曾于1936年在红军第四方面军西路军受损后到达新疆,在喀什当过骑兵连长,学习过骑兵的战术、技术及管理教育等;其次,拨淮北币3万元,解决马匹缺乏、马具不全、武器不足的问题;再次,要周纯麟尽快拟订一个训练计划,开展骑兵团的各项基本建设。

骑兵团经过整训,军政素质大大提高,以崭新的姿态投入了新的战斗。1942年5月下旬,骑兵团第一、第三大队在泗县和泗阳县以北,痛歼从屏山、黑塔等据点出来抢粮的日伪军300余人,保卫了群众的夏收。此时正在师部开政工会的彭雪枫闻讯极为兴奋,他下令将俘虏押送到管镇师部,向政工会议献礼。参加政工会的全体干部看到骑兵团的胜利战果,纷纷表示热烈祝贺。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10)

威武的骑兵团。

1942年11月,驻徐州的日军十七师团和驻蚌埠的日军独立十三旅团,在伪军配合下,向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师部对骑兵团下达命令:敌进我进,插到敌人的后方和心脏地带去打击敌人。

敌“扫荡”的第3天,骑兵团打响了反“扫荡”的第一仗。在日伪军驻守的泗县和青阳(今泗洪)之间的簸箕窑,骑兵团三大队从敌侧后猛袭日军,击毙日军小队长和翻译官等多人,俘获一部。青年骑兵丁翠红,一人就活捉了5个伪军。彭雪枫师长获悉骑兵袭敌的战报后,立即亲自挥毫通报各部,命令再接再厉主动袭击敌人。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11)

彭雪枫与骑兵团领导以及战斗英雄合影(前排正中间为彭雪枫)。

由于骑兵团不断获得作战的胜利,威名远扬。因此,人们把骑兵团与《拂晓报》、拂晓剧团一起称赞为彭师长的三件宝。他们唱道:“彭师长有三件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

作者:叶介甫

编辑:陈晓燕 田萌

文史e家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

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12)

彭雪枫大丰(彭雪枫的三件宝)(13)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