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映雪,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自古被用来形容,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能够抓住一切时光,孜孜不倦读书的刻苦精神。康熙皇帝却质疑其事实的真实性与可行性。

先从成语的由来说起吧。虽然是一个成语,却是来自两本书。

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康熙皇帝亲自验证了)(1)

“囊萤”出自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讲的是东晋大臣车胤,幼年爱读书。由于贫困,家里经常买不起灯油,无法晚上继续读书。他很苦恼。在夏天的时候,他看到萤火虫飞来飞去发出的光。很快有了主意,网住几十只萤火虫,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夜以继日地看书。后来,终于学有所成。

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康熙皇帝亲自验证了)(2)

“映雪”出自唐·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讲的是晋代御史大夫孙康,幼爱读书,也是由于家贫,在寒冷的冬季,只好映雪读书,刻苦钻研的事。后来也学有所成。

这两则故事合起来,便是成语“囊萤映雪”。千百年来,鼓励人们刻苦读书。很少有人,考究其可行性。

到了清朝,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以实验证明过囊萤读书的不可信。他曾经派人网来几百只萤火虫,晚上看书,结果发现根本看不清楚。觉得受到了古书的欺骗。于是告诫天下学子们,书上的东西不可全信。

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康熙皇帝亲自验证了)(3)

后来也有人提出,在雪光下看书也是很不可行的。

也有人进行过考证,说这两则故事,原本就是其主人公编出来的。这两人就是为引起别人的注意,通过这种方式,自我炒作,最终出人头地的。……

当然,故事久远,说来话长。真实的情形,无法知道。我们可以明确的有以下几点。

一、“囊萤映雪”这种精神是可取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一直是读书人的追求。

二、“囊萤映雪” 这样的事情在不可盲目效仿。

三、康熙皇帝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学习。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在这件事情上,康熙皇帝考究事实真相的执行力和判断力。他用事实告诉天下学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四、关于自我炒作的质疑,要区分情况来看待。行善事,当大多数人不知情的时候,自我炒作,不失为一种好的推广。如为行欺诈之事,进行虚假宣传,自我炒作,则是万万要不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