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起源自中国,是中、日、韩、越南、琉球等亚洲各国主要的餐具。所以,「汉字文化圈」其实也可以叫做「筷子文化圈」,筷子古时叫「箸」。至今在中国很多南方方言中,如潮州话、闽南话、温州话中都保留着「箸」的发音。

《說文》解释「箸,飯敧也。从竹,者聲」。汉唐学者注解经典的时候提到过「箸」在汉唐称为「梜」:

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今人或谓箸为梜。《礼记·曲礼》。

箸,名梜,所以夹食也。——《玉篇》引颜师古注《急就章》

目前文献所见最早的「箸」字见宋代出土的战国石刻《诅楚文》,但是在《诅楚文》中「箸」字是当动词「著」用的:「箸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这里是否用的「箸」字假借义,也是一个疑问。从「箸」字构字意图来看,筷子最初就应该是竹子做的。另外,「著」由「箸」讹变而来也 是有可能的。)

商汤和商纣的关系(趣味考据筷子和商纣)(1)

该作者在没有审视证据之前,结论未免有些武断。

第一,商代确实有筷子,下图是殷墟侯家庄墓葬出土的铜箸实物,上方下圆,与今天筷子的形制完全相同【1】:

商汤和商纣的关系(趣味考据筷子和商纣)(2)

第二,在前文《小汉字见大历史之:甲骨文「犀、象」隐藏的兴衰密码》中笔者曾经提到【2】,古气候模型研究显示上古中原地区气候非常温和,大象在商代是非常常见的动物,而且商代出土了很多非常精美的象牙制品,比如,妇好墓出土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3】,

商汤和商纣的关系(趣味考据筷子和商纣)(3)

因此,《史记》记载商纣使用象牙筷子应该是非常合理,完全可信。

至于殷商时代筷子的名称叫什么,已经不得而知,目前甲骨文还没有发现表示「筷子」的字。

综上所述:上古中原大象遍布,象牙在殷商时代非常容易获得,所以,出土文物显示象牙制品在殷商皇室中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妇好作为王妃都使用精美异常象牙杯子,商纣作为一国之君,享用象牙筷子应该是在极其合理的范围之内。

那为什么商纣的叔叔箕子要如此离谱的【滑坡演绎】:

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顾颉刚先生的考证显示「纣王的荒淫残暴实际上是千年积毁的结果」:殷纣王共有70条罪状,都是各朝各代陆续加上去的。周武王伐商时候只有不痛不痒的四项罪状(见《尚书牧誓》,其中一项是「枕头风」)、到战国增加二十项,西汉增加二十一项,东晋增加十三项。而且这些罪状越写越夸张。【4】

总之,姬周为政治需要、诸子百家和汉儒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给商纣安上一层又一层的「黑锅」,一背就是几千年,导致后世只要提起小小的「象箸」,就会联想到骄奢淫逸的「商纣失国」。所以,毛主席就为商纣翻案,指出商纣其实是一个很能干的君主。

从纣王的形象变化可以看出,历史并不是公正的,记录历史如盲人摸象,因为人的认知模式是复杂而且有缺陷的,且免不了偏听和先入为主,一旦先入之见形成,就会层层累积,最后走样失真十万八千里。

除了殷商铜箸,也有汉代的竹箸出土,一是西汉大吃货马王堆辛追夫人墓出土的竹筷,二是东汉墓出土的铜筷:

商汤和商纣的关系(趣味考据筷子和商纣)(4)

至于「箸」为什么后来叫「筷子」,明代学者认为是避讳:

  • 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于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

  • 明朝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至于这种说法可靠与否,就见仁见智。我个人是不怎么相信,但「言有易,证无难」,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

------------------------------

参考资料:

  1. 宋镇豪主编,《商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卷7.页166

  2. 小汉字见大历史之:甲骨文「犀、象」隐藏的兴衰密码

    http://www.toutiao.com/i6292751415441883649/

  3. 见百度百科: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

    https://baike.baidu.com/item/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5168959?fromtitle=嵌绿松石象牙杯&fromid=5617341

  4. 《古史辨》第二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8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