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野

路遥说:“悲剧,其开头往往是喜剧。”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他笔下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是这样,刚开始温馨动人,最后却惨淡收场。在部小说中,悲剧有很多种,让我最遗憾的便是她们俩的爱情悲剧。

当高加林进入大城市的美梦破灭,在黄昏时分回到他当时想方设法逃离的土地时,那个深情爱过她的巧珍,那个轻轻在他耳边哼唱信天游的巧珍,已经嫁人了,嫁给了一个大字不识的庄稼汉。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得叹了口气。

后来我才认识到,即使没有第三者黄亚萍的出现,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也早已注定。这其中有高加林与刘巧珍的个人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

整部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巧珍对于爱情的态度,她对高加林真挚、痴情、不提任何要求;在追求高加林时又表现出农村女孩难以想象的大胆和奔放。同时,在面对自己爱人时她又常常带着一种自卑感。

她对待爱情的多重态度让我疑惑,但细细想来,这其中也是有缘由的。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说说刘巧珍的爱情观以及这些爱情观产生的原因。

巧珍人生之路分手(豆瓣8.3人生巧珍的爱情观)(1)

作者路遥

土地造就了善良朴实的巧珍,让她学会了真诚地对待爱

德顺老汉说:“巧珍那可是块金子哩。”

确实如此,巧珍是一个好姑娘,她朴实、善良,有一颗剔透的心,有一个高尚无私的灵魂。巧珍至始至终真诚而又热烈地爱着高加林,她的爱不掺杂任何杂质。

“加林哥,我见到你比我爸、我妈还亲。”“加林哥,只要你不嫌弃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呆着,我会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

“等咱们结婚了,你7天头上就歇上一天,我让你在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

巧珍的话语中流露着对高加林足够的爱,足够的痴情。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可以说是一种牺牲精神,在她的思想里,只要她所爱的高加林过得幸福,她愿意为他付出一切,她看不得她的高加林受一点苦。她知道高加林不甘当一个农民,于是鼓励高加林去城市工作,即使她知道这会让他们越来越远。等到高加林在县城当了通讯干事很少回家,她也毫无怨言,痴心不改,还给他送钱,帮他照顾父母。

即使后来高加林抛弃了她,她虽然痛苦不堪,但也没恨高加林负心,也没骂过高加林一句话。反而让高加林寻个好对象,叮嘱他在外照顾好自己。

在高加林的教师职位被顶替而无奈回到农村时,是巧珍的爱和陪伴化解了他的苦闷,让他在那段时光里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巧珍对加林的真情流露都是发自肺腑的,不带一丝矫揉的成分,这是一个质朴的乡村女孩对于所爱之人的内心独白。

巧珍的淳朴善良,对待爱的真诚让我有种久违的感动。环境影响人的性格,刘巧珍的这种性格来源于她农民的身份,来源于那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朴实、真诚、乐于付出,是农民的共同性格特征,他们扎根于土地,靠着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想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收获,只能辛勤耕作,抛洒汗水,他们知道没有付出就没有好收成。

千百年来,他们的生产生活都紧紧围绕着自己拥有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最大的关心是收成,最大的期待是能吃饱穿暖。他们生活里不存在什么竞争,所以他们往往是善良的,邻里关系也是和谐的。

巧珍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因此懂得投桃报李,谁对她好她就对谁好,想要得到什么就会去付出,而且是不留余地地付出。善良淳朴的性格也让她对高加林的爱如水晶般剔透,她所有的真情流露都发自肺腑,所以她对高加林说的那些话永远都那么让人动容。

而高加林爱上的城市女孩黄亚萍,更像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她也爱高加林,能与高加林一起讨论拜伦的诗,但不曾为爱情牺牲或付出过什么。后来高加林和她分手,她也没作出多大的挽留。

作者路遥出生于农村,他始终将自己称作“农民血统的儿子”,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会一个人回到农村的故乡,在那里审视自己。

路遥肯定是偏爱农村的,所以也偏爱了笔下的农村女孩刘巧珍。让她具有了真诚、善良、勤劳等品质。这些美好品质跟黄亚萍的利己产生了鲜明对比。

作者肯定是想说,并不是谁都拥有巧珍那样的真诚和善良的,巧珍那样的性格只有农村干净的山水和土地才能赐予,只有在农村,人才能活出最干净的模样。而这点成长在城市的黄亚萍是不能比的。

巧珍人生之路分手(豆瓣8.3人生巧珍的爱情观)(2)

《人生》电影片段:高加林与黄亚萍

新时代让巧珍学会了大胆奔放地去爱

巧珍对高加林的追求可谓主动。巧珍为了让他注意到自己,今天给劳作的高加林送上几根地瓜,明天给他捧来一把大甜枣,送完还不忘告诉高加林:“这是我家自留地的”,就这还不够,她还在后面补充一句,“是我种的。”

巧珍的表白看似含蓄,它不含一个“爱”字,但细细想来,这反而是十分直白的。试想一下,一个女孩三天两头给男孩送东西,谁不能体会到这其中蕴含的浓浓情意呢?特别是后面补充的那句“是我种的”,可以看出巧珍生怕高加林不知道她对他的心意,她对他的好。很明显,她十分迫切地想让高加林注意到,在他的生命里有个叫刘巧珍的女孩。

如果说,以上巧珍的表现可能还略微带有一丝含蓄,但赶集那天她对高加林说的话,则完全是大胆的表白。

“加林哥,只要你不嫌弃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

即使放到现在,这也完全是赤裸裸的表白,也足够让人震撼。女孩都好面子,没有一个女孩能轻易地说出:“下半辈子我和你一起过”这样的话。可见巧珍是有多么勇敢,在那一刻她丢下了所有尊严、面子和女孩的矜持,她尽全力争取着自己想要的幸福。而在以往的农村女孩身上,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起初,巧珍大胆奔放的示爱让我疑惑,我觉得这不该是一个农村女孩该有的追爱方式。在我眼里,那个时代的农村女孩是羞于表达自己的,即使是表达,那也应该是含蓄的。然而巧珍的追爱方式却是另外一个模样。

巧珍人生之路分手(豆瓣8.3人生巧珍的爱情观)(3)

《人生》电影片段:刘巧珍

其实,巧珍表达爱情的方式之所以与以往的农村女孩不同,很大程度是由于时代的影响。

这里就不得不提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了。《人生》是以上世纪80年代为背景创作的,当时正值改革开发初期,神州大地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之下,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也接收到了新时代的讯息。

欲望由刺激产生,这些讯息刺激他们抛弃固有观念,萌生前所未有的想法。从此“自由”、“理想”、“知识”和“价值”等新词汇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巧珍虽然没有接受过知识教育,但对新时期的事物一定耳濡目染。渐渐地,她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开始出现新时期女性的特质,向往自由恋爱,崇拜知识,追逐理想。

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想什么就会去做什么,因此巧珍逐渐背弃了因循守旧的乡村习俗,展现出了一个乡村女孩超凡脱俗的爱情观。

所以在巧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追求爱情时的大胆和奔放;她也不像传统女孩那样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要执意追求自己喜欢的高加林;她也不理会什么门当户对,也不图功利,尽管身为村里“财神爷”的女儿,她还是看上了家徒四壁的高加林,因为她“决心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

巧珍人生之路分手(豆瓣8.3人生巧珍的爱情观)(4)

《人生》电影片段:高加林

“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让巧珍始终自卑和盲从

尽管巧珍拥有淳朴善良等一切象征美好的品质,对待爱情如火一般热烈又如水一般温柔,但对于爱情也有些许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的观念最终成为她爱情走向悲剧的重要推动力。

巧珍一直为自己没有文化这件事耿耿于怀,以至于在面对高加林这个文化人时始终有一种自卑感。小说中多处都可以看出巧珍的这种卑微之心。

“她时时刻刻想念着他,又时时避着他。她怕她的走路、姿势和说话在他面前显出什么不妥当来,惹她心爱的人笑话。”

“你参加工作后,尽管我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

张爱玲说“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巧珍低到了尘埃里,但她的爱情并没有开花结果,反而被无情地抛弃了。

自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巧珍从没意识到她自己的价值。她羡慕有知识的文化人,高加林有文化,她就羡慕崇拜地不得了,却从没想过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文化人,而仅仅是把这个理想寄托在了高加林身上,想着自己喜欢的人有文化自己就光彩,似乎把自己当作了高加林的附属品。

她眼见自己和心上人越来越没有共同话题,距离越来越大,也没有为靠近高加林而做出什么努力。唯一做过的,也只是学着像城里人那样天天刷牙而已。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牺牲自己为他付出,帮高加林照顾父母,省下钱来给高加林送去,却不知道高加林真正想要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巧珍人生之路分手(豆瓣8.3人生巧珍的爱情观)(5)

《人生》电影片段

巧珍对高加林只有依赖、付出和盲从。显然,她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是她个人的性格缺陷,也是中国女性的通病。这一通病,究其根源,它来自于中国的传统观念。

千百年来,“男尊女卑”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这种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在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母亲是受到尊敬和崇拜的,当时是“女尊男卑”。后来由于农业的发展,男性体力好,在劳动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男性的地位慢慢变高。到了封建社会,便演变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尊女卑”思想淡化甚至是否定了女性人权、经济、生育等一切价值,让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当时虽然正值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下人们新思想萌生,农村女性刘巧珍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拥有新鲜的想法,开始大胆热情地追求自由恋爱。但由于她一直生长在闭塞的黄土高原,又没有接受过现代知识教育,新时期对她的影响并不彻底。所以在她的思想深处,传统思想还牢牢地扎根着,其中就包含“男尊女卑”观念。

因此,她羡慕高加林有文化,但不会想到让自己变得有文化,只会把有文化的高加林当成一种向往和精神补充。她的理想只会局限在有个“合心的家庭”,除此之外也不能想到别的。当发现自己和高加林之间的距离时,自然也想不到用丰富自我来弥补,而只会妄自菲薄地说:“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了”。

当被高加林抛弃,美好的梦破灭之后,也只能自暴自弃地嫁给前来说亲的马栓,即使自己并不喜欢他。但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巧珍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必然会引导她做出这样的选择。

巧珍人生之路分手(豆瓣8.3人生巧珍的爱情观)(6)

《人生》电影剧照

写在最后:巧珍的爱情观,产生于她扎根的黄土地,产生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同时也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她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善良能给人一种生命的气息,她追求爱时的大胆和奔放让人敬佩,她从骨子里发出来的自卑感又让人惋惜。

好的小说就是这样真实,它不会单单描绘一个人的好,也不仅仅展现一个人的不好,而是会展现出一个人复杂的面,真实的人总是多面的,总是让人可敬可爱又可怜。

,